首页 | 视频 | 图库 | 登记 | FTP | 起名 | QQ | 论坛 | 
 · 姓氏渊源 · 姓氏族谱 · 高氏文化 · 研究会 · 名人传记 · 姓氏特征 · 高氏企业 · 大事记 · 论坛 

甘肃蓨城高氏渊源最新考证

发布时间:2008/3/15 16:53:43 被阅览数: 16361 次 来源: 2007年4月6日 于西北师大髙忠诚 敬撰
甘肃蓨城高氏渊源最新考证
甘肃蓨(条)城高氏支系来自何地,史料中尚无完整记载,目前只能以分布于各地的手抄家谱为线索,结合民间口头传说和查阅辞书,初步推断:
甘肃蓨城(青城)高姓始祖高殿侯,字可尊或克尊,公元1445年正月十二日吉时,生于山东登州府(今蓬莱市)渤海县(今滨州市)渊源村。明朝成化5(1469)年,始祖高殿侯,家留父母和兄长高殿公及五弟高殿男,携夫人晋氏(或金、敬氏,山东渤海人)、三弟殿伯、四弟殿子、妹妹,随肃王(朱元璋于洪武24年即公元1391年改封汉王十四子朱瑛为肃王。共历任14个肃王。今有兰州的十三陵——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的明肃王墓群。2007年6月,明肃王墓群入选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东经山西太平县兵站西征,来到甘肃巩昌(今陇西),传说住站8个月后,又到金城庙瘫子(兰州)。始祖殿侯官至肃王府骑都尉(副将)。时任肃王府护府大将张继,是朱元璋于1391年,派随肃王朱瑛西征的降明元朝二品官指挥史、明朝任明督护史的张思道的玄孙,他跟始祖是山东老乡,关系甚密。张继1496年退役后,被赐封开发蓨城河畔,时为大户张。始祖武艺高强,张多次动员他,去做武术教员,发展教育,开发蓨城。于是,始祖于弘治十八(1505)年退役,定居蓨城(今甘肃榆中县青城镇)。张把女儿许配给始祖长子大林为妻,大林后又继配黄氏。始祖思乡心切,曾回家探亲,省墓返梓。一说未归,终卒故里。又说归后母病,始祖是孝子,立刻带老二大海回家探母,不幸途经榆中县贡井乡高家渠子时病故,传说享年百岁,葬高家渠中连川,一说葬甘草店车道岭。大海留居守孝。三弟殿伯赴甘肃凉州(今武威)西红湾,沙场捐躯,肃王封为护旗大将军;四弟殿子赴甘肃甘州(今张掖),出征阵亡,肃王封为将军。母始祖晋氏,生于1447年9月6日未时,终于1540年3月11日酉时,享年93岁。母始祖,身壮有志高,和顺人事。众乡亲称“积善人家有余庆”。始祖殿侯生子三老二曰大海,在高家渠子留居时,娶妻柴氏,生子二扶忠、扶义,孙高师秀。后裔大多始居高家渠子(也称高家曲子、曲子湾),同治后有子孙散居靖远营防、东湾、曹岘、若笠等地;老三曰大木,在陇西时过嗣给姑母为子,生子扶仁,后去了河州(今临夏、永靖大河甲一带);老大曰大林,居住蓨城大盖棱、教场一带,生子扶信孙高锐、高镇、高镒称做(三房锐)、(大房镇)、西(二房镒)三铧(划)子,后裔绵延落藉在今榆中县青城镇、白银市水川镇、强湾乡等地,尤以青城城河村、水川大川渡村、白茨滩村、强湾聂窑村、川口村最为集中。后因人丁旺盛,地盘狭小而向周边发展,现今西北方向的王岘、武川、皋兰、兰州西固、临洮、景泰、永登、河西、新疆、青海、中卫、海原一带;东南边的榆中、靖远、会宁、陕西等地的大多高姓后人均来自于蓨城。据各地区地方志髙姓人口统计测算,条城后裔人口在甘肃及周边诸省区大约10万人。
 
参考高志武《条城高氏文化》及辞书家谱:
1、据白银聂家窑高玉明家所藏谱牒记载:“始祖高殿候系山东渤海县圆圆村人,正月吉日,始祖殿候讳克尊遗言‘人道之枯’从陕西起身,随肃王征西,兄弟三人在营当军者,二弟营官之职,同家口随营住到陇西,住站八个月,妹子许配刘姓,贸易为本,因有女无子,将大兄小子大木过嗣姑母为子”。大木子扶仁后去河州(今临夏),次年春和起营,家口随军驻兰州庙滩子,越二年,殿侯心谓耕田而同妻商议,携大林、大海移居青城(条城)大斜角为农商而度日也。殿伯家眷随军营住凉州(今武威),出征而战死,肃王封为护旗大将军,殿子家眷随军营住甘州(今张掖),出征而阵亡,肃王封为将军。
2、据靖远北湾高耀堂家所藏谱牒记载:我祖殿侯生于明正统十年(1446年)正月十二日,前明中叶夫妇来甘任肃王府骑都尉。
3、据白银大川渡高维民家藏谱载:殿侯“于宏治六年因省墓返梓,后因有产业纠葛,迁延岁月,再未转甘,终卒故里,是可叹也”始祖母晋氏,享年九十四岁,在东子地立祖,生子大林、大海、大木。始祖讳克尊先世历居山东省沧州府渤海县,夫妇自前明中叶迁居陇西二十余年,嘉靖初(1522年左右)至条城,住旧城西南隅。
4、据景泰红水高启安所编撰的红水石碣子家谱记载:明时,兄弟三人与老母敬氏(应为晋氏)随肃王到甘肃,仲名殿北,居于凉州,叔名殿子,居于甘州,兄名殿侯,居于条城。殿侯生三子,大林、大海、大木,大木居今会宁高家曲子,大海据传移居河州。
5、据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靖远县志》载:靖远高姓渊源:居地石门川,原籍山东渤海,明初兄弟三人随肃王戌边,其中一个初迁固原杨郎庄,明万历时承学戌边卒,子迁戌哈思堡,旋在石门川报垦入居,传至耀阳为十二世,吊吊坡、张家庄、东川有支裔,另一个讳殿候,征西至条城,后徙靖远城,中宁、中卫、海原、皋兰、榆中、会宁、白银有支裔。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第1153页,登州:②唐如意元年置,治所在牟平县(今山东牟县)神龙三年移治蓬莱县(今山东蓬莱县),天宝元年改为东牟郡,乾元元年复为登州。明洪武九年升为登州府。③唐武德四年置,治所在文登县(今山东文登市),旋废。
7、《中国地名大辞典》刘召任著,文海出版社印行,第678页,:(州名)唐析莱州置,属河南道,治蓬莱(或为东牟郡)五代因之。宋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属中书省般阳府路。明升登州府。清因之,俱治蓬莱,今废。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第1135页,渤海县:唐垂拱四年置,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东。天宝五年移治滨州市,明洪武初废入滨州
9、《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渤海县:唐置,五代周於县治,滨州,明省县入州,即今山东滨县治。
10、山东高名建宗亲回帖:滨州简介滨州市位于北纬37°13′~37°36′,东经117°47′~118°09′。东邻东营市的利津县,西毗惠民、阳信县,北接沾化县,南界博兴县和淄博市的高青县。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公里。总面积为1040.06平方公里。 公元956年置滨州,以滨渤海得名,领渤海、蒲台两县。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省蒲台县入渤海县;1192年(金明昌三年)升渤海县的永利镇为利津县,同年复置蒲台县。1195年(金明昌六年)招安县改为沾化县。时滨州属山东东路,领渤海、蒲台、沾化县1264年(元中统五年)割蒲台县属般阳路。1265年(元至元二年)滨州改属济南路,领渤海、利津、沾化3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滨州属济南府,兼领利津、沾化县。
11、行政区划网——中国历史行政区——明朝。
渤海所(慕田峪):今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
渤海所(黄花镇):今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
洪武六(1373)年,莱州府降直隶州,登州升登州直隶州;同年置辽阳府来属。
洪武九(1376)年,莱州直隶州,登州直隶州分别升莱州府、登州府。
滨州:洪武元(1368)年省倚郭渤海县入州。
 
甘肃蓨城高氏16世孙  高忠诚  考证敬撰
2007年3月26日 于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蓨城高氏祠堂
甘肃蓨城高氏祠堂位于素有“陇上平遥”之誉的千年古镇----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主街道旁,被甘肃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由蓨城高氏六世祖高登、高官等在镇东置地创建。乾隆四十四年冬因故失火烧毁山门、厢房,大殿抢救及时而完好。乾隆四十四年起,由九世祖贡生高秉信发起,将原大殿搬迁扩建于现址。祠堂临街坐南向北,落成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大殿中梁题辞记事可考:上书“大清乾隆五十年岁次已巳仲吕月下浣吉日创建,第六世之孙高登、高官七世孙希,良翰众孙文、弟、武、翰等敬立,水木匠祁成元等,画工陶理作等,石匠冯大科,泥水匠陈国祥、梁子林等”。据谱记,乾隆五十年间,公请贡生高秉信创修家祠上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三间。道光十八(1839)公请高登泰、高翔翰、高其明重修家祠山门移前,中修雨廊、过庭、牌厦。咸丰六年(1857)公请拔贡高钰、高丕麟、高继和、高崇信等协力彩画家祠。嘉庆八年(1804)武举高中、高仲魁铸立铁旗杆一对,武举高凌枢立木旗杆一对。
祠堂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庭、雨廊、大殿组成。总体方案为方形八卦,院内四合小院成四宝聚珠之势,左右对称,东西各设厢房和耳房。山门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青瓦朱门,脊高檐飞,正中悬挂“高氏祠堂” 四字匾额,门外有镇宅石狮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耸立街心。进山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两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见后)一座,过小院直入过庭,过庭、雨廊均为歇山顶式,庭内厢房照壁上,分别写着家训格言和绘有孝道图画。雨廊横梁正中悬挂一幅三尺见方匾牌,上写端庄秀丽的“进士”二字,旁书“咸丰钺次癸丑会试中贰第一百六十三名高鸿儒”、“署理甘肃兰州府正堂加三级纪禄五次王”。穿过雨廊直入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重檐结构,大殿内地面铺设二公分厚木板,正面墙壁正中为彩绘高氏先祖画像,前面供桌中间摆放着“高氏门中列祖列宗之神位”的精致牌位,周围以鲜花、香烛、供品配饰。殿内东西墙上张贴着赞词,(附后,《恭题》)。整个建筑构想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严谨凝重而又不失宽敞大度,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其中山门里侧有一砖雕刻绘着一老妇正赶着两只形似大象的牲畜在耕地,工艺十分严整精美。前后两过庭右侧有一尺许粗的古柏,根为一体,三尺高左右分杈相依相携直插两檐夹缝天外,百余年来虽无人管护,但其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傲然独立,望之使人肃然,其冥冥之中之所昭示,常常使后来之人顿生悠远而深广的无限遐思。
紧挨祠堂之左侧有重檐悬山顶式莹门一道,进门直入,拐入祠堂后先祖墓地。也可从祠堂大殿旁小门进入墓地,据谱记,此处系始祖殿候原配晋氏始祖母及其以下二至八世祖之坟茔。据高氏老人回忆,祠堂和莹地西侧是规模恢宏的“福堂”,进山门为宽敞院落,碗粗桑树错植相间,东西各为五间厢房,坐南向北三间大殿,殿内供奉着财神佛祖。重檐山门十分气派,门上方正面悬勒“高氏福堂”四字,背面悬勒“降福孔阶”四字,和祠堂匾额一样均为清光绪乙酉年举人高显庭书写。整个福堂由十世祖中铧高树楠、西铧高克仁、东铧高丕映共同倡议,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修造完成,与祠堂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高氏祠堂、福堂的相继建成,为纪念先祖,启迪后昆,昭示晚生,整肃族风,挞恶扬善,和谐家族社会,传承孝道文化,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爱国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健在的高氏老人们回忆,因为祠堂盖在高氏祖墓茔地之前、福堂之侧,所以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日祭奠先祖时,祠堂、福堂内外十分热闹,门口旗杆上飘着鲜红旗帜,所有房屋都张灯结彩,双唢四鼓吹吹打打,殿内香火燎绕,果酒飘香,殿外爆竹声声,人山人海,对河两岸加上五沟十三庄的高氏子民,手提祭品,扶老携幼,家境较好者乘坐轿车或骑马,先后来到祠堂聚会。良辰时刻,公推家长在助理季首的主持下,先行祭奠先祖之礼,由各村庄德高望重的大辈们按次序进入坟院墓地,摆好事先宰杀制作的猪羊等供品,焚香化纸,跪拜祈祷,宣读祭文,祝告祖宗,以祜后生。礼毕,按大小远近顺序到福堂内吃祭祖之份饭,由于人丁众多,场面十分壮观,虽然略显拥挤,但规矩严明,秩序则有条不紊。饭后为家长例会,由公推的宗族家长与各地宗族长者聚集厢房议事,除公布祠堂收支、推选家长、修订族规外,特别重要的一项是对一年中各村庄家风状况、老人瞻养、孝悌遵训、乐善好施、子女读书等状况进行禀报评比,从中推选排出几名孝敬父母、读书有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孝子、烈女典型和不学无术、为害乡邻、虐待老人、不遵守家规的逆子恶少悍妇,
当场执行高氏传统族规、家法。对值得赞扬者有的授于称号,有的披红挂花予以旌表;对需要惩罚的喝令拿下,由执事壮汉将其五花大绑,押在过庭(也叫论理庭)之中,壮汉手持事先准备好的柳条,在主持者历数其劣行,宣布惩戒形式后,当众执行家规,施以鞭刑,直至进行到一定程度,本人告绕并发誓改好时,准其跪请本庄大辈老人出面作保,询问众人可否允许,主持人才可训戒几句罢休。至此一年一次的祠堂祭祖活动即告结束,人们或收拾返家,或逛街购物,一路上的话头说笑均为某某披红挂花光荣、某某挨打受刑丢人之类,大人们则因势利导、谆谆告诫,循循善诱,晓以利害,诫后生于以往;子女们则刻骨铭心,望而生畏。从而达到了祭祖育人之功效,所以每当快到清明、七月十五祭祖时节,各村庄凡是有一些恶行的后人,都十分惧怕,一方面赶快改邪归正,另一方面则请人到家长处求情说话,避免当众丢人脸面。蓨城高氏的家规一向以严明而著称,别姓有仿效的,也有嫌严而责怪的,个别甚至将论理庭按谐音讽为剥驴庭的,直到民国之后,施刑责罚做法稍有放松。
高氏祠堂的管理由各庄推选的会长负责,平时委托一些无拖累、善操心的成年人住守,祠堂的维修管理及祭祀费用来源:一是读书做官获得功名之高氏自愿资助,二是靠当地高氏富户的资助,三是祠堂积累或放贷吃息,或置地收租,四是各村庄按高氏人丁数量的摊派。所有收支状况都有专人记载,均在分家长会议上公布议定。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高氏祠堂仍由高姓家族派人看管使用,修缮保护。人民公社化后,福堂被税务所占用,“文革”中,青城人民公社将祠堂以2700元卖给青城供销社当作仓库使用,坟地被夷平,划给村民当宅基建房。后来祠堂山门被供销社拆除用二扇铁门代替,福堂全部建筑被税务所拆除建成三层办公楼,其余建筑设施均遭到破损丢失。
“文革”后,高姓家族子孙先后出资48092元,将高氏祠堂从青城供销社赎回,进行了整理修复。1997年10月,高家祠堂被榆中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4月11日,高氏族人成立了祠堂维修扩建筹委会,先后自愿捐款17万元,贷款1.6万元,省文物局拨款6万元,于2002年开始扩建维修,先后完成了大殿过庭厢房补修、山门和院内四角三间耳房重建、壁画砖雕修理、地平整修、全面彩绘等项内容,使其恢复了昔日的原貌风采。2003年7月5日,省政府以甘政发(2003)63号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6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明确确定将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高家祠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917,成立了“城高氏祠堂管理委员会”,在省、市、县、乡和文物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高姓宗族之力,不断加强对高氏祠堂文物的保护和完善,不断丰富高氏祠堂的文化内涵。收集挖掘了一些贵重文物,予以展出;填充了高忠诚编撰的“高氏历史文化百幅图解”、“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板对一幅、“高氏颂—怀祖”大幅条框六幅、高志武编的《条城高氏文化》初稿一本;山门外临街立起了“高家祠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座;山门正中悬挂起由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书写的“高氏祠堂”木匾一幅;茔门上方悬挂起由原司法部部长高昌礼书写的“高氏祖茔” 匾额一幅;过庭正中悬挂起恢复的清道光皇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圆匾一幅;大殿对门雨廊檐下悬挂起高昌礼书写恢复的“光前裕后”、“木本水源”匾额一对。在2006年9月举行的兰州市青城古镇文化艺术节期间,甘肃省省长陆浩、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等省市领导先后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4月5日,在祠堂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公祭高氏祖先居陇500周年大典”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高氏祠堂已成为甘肃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高氏子孙寻根祭祖、感受亲情的一个场所,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一个圣地,是闪耀在陇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高志武 髙忠诚 敬撰
2007827于西北师大
 
甘肃举行公祭高氏先祖居陇蓨城五百周年大典
2007年,时逢清明,即开盛世,正值我高姓始祖可尊公卜居甘肃蓨城50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祖,激励后昆,公祭高氏先祖居陇蓨城500周年大典,4月5日在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高家祠堂隆重举行。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李文辉和省政协常委、原省文化厅厅长张炳玉参加了公祭仪式。
当日清晨,阳光普照,空气清新,巍巍崇山下,涛涛黄河边,素有“陇上平遥”之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城镇,鼓乐声声,幡旗猎猎。街道上方的“热烈欢迎海内外高氏子孙前来寻根祭祖”的横幅、祠堂大门旁临街的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碑、正门上悬挂的高占祥题写的“高氏祠堂”和茔门上悬挂的高昌礼题写的“高氏祖茔”以及“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陇原”的巨幅对联赫然醒目;从临街祠堂大门到祭祖大殿的红地毯显得格外庄严隆重;门口两侧的镇宅石狮披红挂彩也显得更加肃穆威武;祠堂院内雨廊横梁正中悬挂的道光皇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圆匾和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牌,白底黑字上书“进士”二字,幽静古朴,典雅庄重;过厅中间九对九进宫圆柱上的对联、绘有“八仙庆寿”等故事图案的5对光绪年间的纱灯和过庭两侧高忠诚编撰的 “高氏颂—怀祖” 六幅大块条幅、“高氏文化百幅图片解说”、祠堂管委会秘书长髙作鈺摄影展以及祭祖大殿正面墙壁正中彩绘高氏先祖画像、前面供桌中间摆放着“高氏门中列祖列宗的神位”的精致牌位和周围摆满的鲜花、香烛、供品更加引人注目。“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
从早晨八时,族人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成群结队,车水马龙地从四面八方涌汇高氏祠堂,近10万蓨城高姓族人的2000多名代表在这里献供化纸,焚香跪拜,共同朝觐祖先,共襄盛世,慎终追远,含弘光大,敷荣勉善,后德发祥。
公祭仪式由原白银区政协副主席高典书主持。11时16分,在鸣炮奏乐声中仪式开始,请礼宾主祭官主持祭祀仪式:首先祭后土尊神,由礼宾李金文恭读祭文;然后祭先祖灵,由高忠诚恭读祭文;再由高玉洲宣布成立甘肃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蓨城分会筹委会的决定,高立峰介绍撰写蓨城高氏家谱的意见,高氏祠堂管委会会长、长辈高孝友讲话,播音员展示和宣读全国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和高氏家谱网站、高氏家园网站以及会长高超、秘书长高路加等宗亲发来的贺图和贺词。每项仪式间的礼宾鼓乐不断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仪式结束后,族人“抓丁”,大伙每人抓一份小馒头和肉丁,祈愿人丁兴旺,吉祥如意。
这次活动,展示了根祖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祖根和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传统美德,将使先民们爱国爱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承传和光大,必将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增强青城镇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激励人民勤奋创业,建设和谐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髙忠诚 敬撰 2007年4月6日 于西北师大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淄川高氏家族迁居外地失去联系者
  • 高超整理 高氏字辈 有需要联系方式和我联系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高家QQ群
    姓氏渊源
    追本渊源 姓氏情结
    迁徙分布 古今支系
    姓氏族谱
    家支世系 辈分排行
    一统族谱 族谱大全
    高氏文化
    高氏文字 风俗习惯
    墓志颂文 高氏语言
    高氏婚姻 氏族节日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本站顾问:QQ365079724 645019659 站长:QQ153750601 手机:013952237076
    版权所有 2005-2008 高氏家谱网(GSJP.NET) 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WW.GSJ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11575194(满) (2):25216848(满) (3):27261498(满)
    QQ群(4):29809373(满) (5):29808828
    苏ICP备06039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