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图库 | 登记 | FTP | 起名 | QQ | 论坛 | 
 · 姓氏渊源 · 姓氏族谱 · 高氏文化 · 研究会 · 名人传记 · 姓氏特征 · 高氏企业 · 大事记 · 论坛 

高姓分布

发布时间:2006/2/26 15:34:27 被阅览数: 14320 次 来源: 高氏家谱网
隋唐时期
    高氏继南北朝魏齐时期空前发展后,进入隋唐,高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77年,北周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578年,周武帝病死,他的儿子宇文(斌贝)(yun)继位,是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一个荒淫奢侈、任性胡为的皇帝。580年,周宣帝病死,继承他的是8岁的宇文阐,即周静帝。这时,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皇后的父亲、大官僚杨坚被一些掌握宫廷实权的关西士族郑泽、刘防等拥戴,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第二年,杨坚废掉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这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陈,自西晋末年以来分裂了270多年的中国,至此又归统一。

    从北齐灭亡到隋朝建立,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此时高氏虽然失去了往日皇室国姓的辉煌,但作为门阀势力、望姓大族仍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大盛时期,姓氏门第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隋唐时,这一制度虽然有所削弱,但其影响仍不可低估。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的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

    隋朝,高氏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高(颖-禾+火) (jiong),渤海蓓县人,与北齐皇室同宗。其祖父高季安官至抚军将军、兖州刺史。父亲高宾,初仕北齐,后遭人诬陷而投奔北周,官至(若阝)州刺史。高颠,字照玄,少时聪敏,善于辞令。隋建立以后,官拜尚书左仆射,封渤海郡公。58之年,隋文帝杨坚命高 (颖-禾+火)率军攻打南朝陈国,正赶上陈宣帝驾崩,高颠认为按礼节不能发丧,于是奏请班师回朝,因此高颠声望大增,甚得人心。隋文帝对高颠极为赏识,每次上朝都喊他独孤,而不呼他的姓名。589年,隋以高颠为元帅长史,派兵攻陈,由于高(颖-禾+火)足智多谋,一举攻下陈国。高颠因功勋卓著而被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隋炀帝继位以后,侈靡荒淫,高(颖-禾+火)因劝谏而被诛杀。高颠文韬武略,明达世务,当朝从政20年,朝野推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高颠推荐的,都各尽其能,成为一代名臣。高颠死后,他的几个儿子被发配到边关。其中长子高盛道,为莒州刺史,被发配到柳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子高表仁,被发配到蜀郡 (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统一,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内地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集权力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高氏于唐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不足三百年的时间里,前后有5位高氏做了宰相,同时高氏又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沧州阳信 (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人高开道,原以煮盐为业,后跟随义军起事。由于作战勇猛,高开道很快成为义军首领,先后攻克沧州
(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等地。618年,率兵攻打北平(今河北省完县东南),隋军守将李景弃城而逃。同年,攻占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高开道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620年,高开道受唐招安,封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次年,又自称燕王,起兵反唐,后被其叛将张金树所杀。

    唐朝,高氏有两次有史记载的迁徙。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夷”,经过9年战争,局势平定。686年,陈元光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并率将士在当地开荒屯田,招徕流亡者,因此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随陈氏父子赴闽的将士均为中原人,计有1000人,64姓,其中有不少高氏。高姓将士的家人陆续迁至福建,一起垦荒置家,繁衍生息。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今福建省南安县)和安溪太平(今福建省仙游县东南枫亭)。

    五代十国时期

    荆南高氏
    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重大打击。907年,占据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军阀朱温废掉唐哀帝李祝,自称皇帝,建号为梁。五代十国的局面从此开始。
所谓五代,是指先后占据中原地区的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 (951—960)五个朝代。五代的统治地区主要在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一带。淮河以南另有9个割据政权,它们是吴 (892— 937,都扬州)、南唐(937—975,都金陵)、吴越(893—978,都杭州)、楚(896—951,都谭州,今长沙)、南汉(905—971,都广州)、闽(925—965,都福州)、前蜀(891—925,都成都)、后蜀(925—965,都成都)、荆南(907—963,都江陵)。这9个政权加上割据山西的北汉(951—979,都太原)史称十国。十国中的荆南政权为高季兴所建。
据《十国春秋》记载,高季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南)人,原名高季昌,因避后唐献祖名讳而改季兴。少年时喜爱武术,有胆略,与孔循、董漳同为汴州富商李让家童。朱温镇守宣武时,随李让投U王朱温,并改姓朱氏并为朱温看中,任为毅勇指挥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朱温率汴州军队攻打凤翔 (今陕西省凤翔县),守将李茂贞紧闭城门不出来迎战,朱温想收兵退回河中。季兴进言说:“天下的英雄豪杰期待这场战役都有一年了,现在城里的兵都已疲惫,破城只在旦夕,而大王您所忧虑的是守军闭门不出以使我军劳累,这可以想办法诱使他们出来。”朱温觉得此话有道理,就命季兴办理此事。高季兴招募到一名勇敢的骑士,名叫马景,并向他面授诱敌之计。马景带领几个骑兵跑到凤翔城门下,拍打城门告诉城内的守军说:“汴州的军队准备东撤,前锋已经离去。”城内守军信以为真,于是打开城门,追击汴州的军队。朱温的军队随后杀进凤翔,斩首九百余人,大获全胜。高季兴从此名声大振,903年被任命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团练使,后升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防御使,复为高姓。

    唐末,霸据一方的各藩镇势力相互混乱。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赵匡凝打败占据荆南(湖北省江陵县)的雷彦恭,派其弟赵匡明把守荆南。后来汴州军队攻打襄州,赵匡凝投奔了吴,赵匡明投奔到蜀,荆南遂为汴军所占。906年10月,雷彦恭又率兵攻打荆南,荆南留后贺環(gui)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朱温认为贺環胆子太小,于是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观察留后取代贺環 907年4月,朱温称帝,建立后梁,5月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荆南政权由此建立。

    荆南原下辖8州,唐僖宗、昭宗以来,数次被其他州郡蚕食,高季兴上任时,只剩下一个江陵城了,并且经过数年的战火,已是市井凋零、破烂不堪。高季兴据守荆南以后,采取了招纳流民、安抚百姓的措施,百姓得以重操旧业,恢复生产。908年,后梁封高季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912年,朱温死去,荆南不再向后梁朝贡。913年,后梁又封高季兴为渤海王。荆南政权从907年建立政权,到963年归依北宋,共立国57年,历四代五王。由于荆南政权地方狭小,国力有限,而且又处于南北征战的要冲,所以荆南政权先后依附中原各朝及南方的吴、楚等,为十国中力量较弱的国家。

    经过高氏数年的苦心经营,荆南政权辖地不断扩大,到后唐时,荆南已下辖一府、二州、一军。一府为江陵府,领有江陵、枝江、松滋、监利、石首、当阳、公安、长林等八县。二州为归州和峡州。归州领有秭归、巴东、兴山三个县。峡州领有彝陵、宜都、长阳、远安四个县。一军为荆门军,其实就是荆门县。

    928年,高季兴去世,享年71岁,葬于江陵城西龙山,现在江陵县西仍有高王庙、武信王祠,又称土主庙。929年,高季兴长子高从诲继王位。高从诲为人聪敏,足智多谋,开平年间入梁,为供奉官,后升任鞍辔库使,梁王恩赐回荆南事奉其父。在荆南,高从诲先后任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即位以后,追封先父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933年,后唐赐爵高从诲为渤海王,934年又封南平王,故荆南政权又称南平。948年,高从诲驾崩,时年52岁,亦葬于龙山,谥文献。同年,高保融继位。保融字德长,为从诲第三子,后唐长兴初年,补为太子舍人,后晋天福年间,任制授检校司空、判内外诸军,随后迁任荆南节度副使。开运末年,兼峡州刺史、检校太傅。951年,后周封高保融为渤海王,兼尚书令。954年,后周又改封保融为南平王。960年,高保融病逝,时年41岁,亦葬于龙山,谥贞懿。同年,高保勖即位,并受宋太祖赵匡胤封爵。高保勖,字省躬,为文献王第十子,与保融同母。后晋天福初年,任汉州刺史。保融嗣政以后,令其判内外诸军事 951年,加封检校太傅、并任荆南节度副使。由于高保勖体弱多病,即位不到三年就病逝了,时年39岁。之后,荆南节度副使高继冲执掌荆南政权,高继冲为贞懿王高保融的长子,字成和。963年,归顺北宋,荆南割据政权结束。

    荆南高氏归顺北宋以后,子孙后裔大多为宋所用。其中武信王四个儿子,高从翊任右卫将军、高从让任左清道率府率、高从谦任左司御率府率\高从诜任右衙率府率。文献王六个儿子,高保绅为卫尉卿、高保节任司农少卿、高保逊任左监门卫将军、高保衡任归州刺史、高保膺任峡州刺史、高保寅任内作坊使。保寅四个儿子高辅政、高辅之、高辅尧、高辅国皆中进士。武信王有五个女儿,自小偏爱佛道,后都削发为尼,各居一处,为佛华寺、菩提寺、庄严寺、石佛寺、***寺等。

    在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契丹族逐步强大起来0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部族首领。916年,他仿汉人王朝体制,称皇帝,建立国家。耶律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反唐,唐派兵讨伐。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称耶律德光为父,并答应事成后割地称臣。契丹兵南下灭唐,立石敬瑭为帝,这就是后晋。石敬塘则割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送帛30万匹。
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市蓟县)、瀛(今河北省河间县)、莫(河北省任邱)、涿(河北省涿县)、檀岭北京市密云县)、顺(今北京市顺义县)、新(今河北省涿鹿县)、妫(今河北省怀来县)、儒(今河北省延庆县)、武(今河北省宣化县)、云(今山西省大同市)、应(今山西省应县)、(今山西省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省朔县)、蔚(今河北省蔚县),北宋末称这些州为燕云十六州。十六州是河北和山西北部形势险要的地方,契丹得到这些地方对中原是一个威胁。

    石敬瑭对契丹奴颜婢膝,虽买得了契丹主子的欢心,却引起了晋国臣僚对他的极大不满。他死后,其侄石重贵即位,改变政策,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表示要摆脱臣属关系。944年,契丹兵南下攻晋,辽晋战争打了两年 947年,耶律德光又进军开封,晋亡,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契丹兵占领开封后,大肆抢掠,从开封到各州,从官僚到平民都不能幸免。契丹兵的强暴,引起了广大汉人的强烈反抗,最后不得不撤回北方。晋辽争战的地区,正是高姓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部分高氏南迁至江苏及河南南部。

    宋元时期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及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立之初,辽国更趋于强盛,在宋西北部的党项族也强大起来,以后建立西夏国。辽和西夏多次进犯中原,对北宋的国势及政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宋是靠兵变建制立国的,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北宋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解除了军人节度使的职务,使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便于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宋与辽和西夏争战的地区为河北、山西、河南一带,如前所述,这一地区是高氏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躲避战乱,有不少高姓族人南迁。

    北宋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女真人发展起来1113年,完颜部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统一了女真各部。次年,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反抗辽国的斗争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政权,称金,定都于上京 (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1125年,金灭辽。

    金灭辽以后,看出了北宋的腐朽和空虚,于当年10月,分两路南下进犯北京。宋徽宗对金的进犯,事前毫无准备和防范,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大为恐慌,忙号召四方出兵勤王。年底,宋徽宗又传位于太子赵恒 (是为宋钦宗),自己跑到南方避难。1126年初,金军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汴京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带领下数次击败金军的进攻,各地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但无心恋战的宋钦宗在投降派大臣李邦彦的唆使下,向金军求和,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巨额赔款等条件,金兵退去。尔后,宋徽宗又回到汴京,依旧过着腐化安逸的生活,置边事于不问。投降派得势,主战派李纲被迫离开京师。1126年9月,金引攻下太原后,再次举兵南下,于11月底包围汴京,城中军队很少,勤王的部队早为投降派遣散。但汴京军民仍然坚持抵抗了一个多月。后来,由于宋钦宗相信一个无赖郭京会用“神兵”退敌,撤下城上守军,大开城门,才被金军攻下。1127年4月,金军把宋徽宗、钦宋、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多人,各种财物及技艺工匠等全部掠走。在这次进犯中,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都受到严重骚扰,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统治了160多年的北宋政权灭亡。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靖康之难。

    1127年5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登基以后,就大举南撤,最后把都城定于杭州。中原的大族亦纷纷随同南宋政权,举家南迁,部分高姓族人也从河北、山东、河南迁往江南。

    此外,还有一支高氏,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 (1094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其子高太明于1096年又将王位还于段氏,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三代,均为云南士司。据《士官底簿》记载,楚雄士知府高政,传位于妻子及女儿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士知府高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士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朝为士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传至高玉时,玉子高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士判官高亮,于明洪武士6年上任,下传子高琳,孙高瑛,曾孙高庆、高广,广子高珍。

    明清时期

    元朝末年,由于元贵族及封建地主对良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致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仅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就爆发起义百余起。此后,农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元朝廷派出大量的精锐部队与农民军决战,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竭尽残暴之事。两淮、河南、山东、河北成为主战场。豫、鲁、苏北、皖之民十之七八被杀或逃亡,造成“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景象。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等灾害也相继发生。黄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记载,仅元朝末年,雨、旱灾山东有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从1341—1365年,黄、淮河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同时,大蝗灾、瘟疫也相继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朝廷不得不把一些路、州、府降格,据史料记载,在河南“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州者六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采纳了部属的建议,进行移民屯田,其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久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明初洪武年间,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所谓靖难之役,是指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派他的儿孙们到各地镇守一方,以辅佐皇室。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经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近四年的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朱棣即位以后,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明初移民的重点是山西地区,因为山西兵乱较少,又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同邻省相比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据统计,洪武十四年,山西的人口为四百多万,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塞,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明时迁民,虽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县作为移民的重地。为此,明政府便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成为移民聚集,开拔外迁的集中之地。所以后来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许多姓氏大族追根问祖,都说自己是山西洪洞人

    山西高氏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高姓族人迁到这里。北齐高氏亦起家于山西,高欢第四子平阳靖翼王高淹就封于平阳,子孙后代在此繁衍,山西高氏遂成望族。明初的迁民,有不少高姓族人从山西平阳移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山东东明西关《高氏族谱》载有:“念我高氏不能纪远闻,自前明,由山西洪洞迁徙居于东明之西关,今祖茔始祖之墓犹存遗址。”

    山东郓城北关《高氏族谱》亦记载:“始祖明公偕始祖母米孺人于洪武二年率领二子一侄自山西洪洞县迁濮州之南。二子长居杨妃店,次居饲鹤池,侄往东不知其处。适民国二十四年,高老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山东、河南、河北为高氏发祥地,山西高氏大部分为渤海高氏后裔,明时山西高氏迁徙当为回迁。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自西安经山西北上入京,山西洪洞高氏又有人东迁河南、河北、山东,其中一支迁入河南安阳东夏寒村,子孙繁盛,遂成大家。

    迁居台湾

    高姓人居台湾大多从福建出发,在台湾的高姓业绩辉煌,高姓人居台湾的时间,是在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明末崇祯年间,因福建大旱,福建巡抚熊文灿和郑芝龙招募灾民数万人,每人给了银两,3人给1头牛,到台湾开荒种地,有高姓族人随同前往。1624年和1626年,荷兰与西班牙殖民者分别入侵了我国台湾的台南和基隆,1624年,荷兰人打败了西班牙人,独占台湾。清军入关南下以后,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则坚持抗清。1661年,郑成功率两万多人,乘数百艘战舰向台湾进发,于次年打败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为了保障给养,郑成功让军队进行垦荒屯田,还鼓励沿海居民渡海到台湾开垦荒地。清政府为了对台湾进行经济封锁,在沿海地区实行“迁界”政策,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由于受到郑成功移民政策的鼓励,有数十万不愿迁到内地的沿海居民东渡到台湾垦荒种地。闽南高氏有人东渡去台湾。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块降清后,福建沿海居民又掀起了东渡台湾垦荒的高潮。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福建人高钟泽、高钟口(此字缺)开垦今台北深坑乡。10年后,高槐青由深坑迁至顺寮,开垦发达、阿柔埔、麻竹埔、枫子埔等地。乾隆初年,有福建安溪人高德意开垦台北县平溪乡东村,高飞开垦砥村,高业开垦台北深坑乌涂村等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国子监生高启辉在新园里建仙隆宫。嘉庆二年(1797年),有福建同安人高时荣在今台南设立“鼎美号”商铺,经营糖业,终成巨富。1949年,国民党溃逃至台湾,不少高姓官兵遂在台湾安家立业。据统计,现在高姓在台湾属30大姓之一,大部分聚居在台北一带。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朝,我国已有使臣到达南洋海域。唐朝时,已有不少人散居在南洋各地,当地居民称他们为“唐人”明朝初年,为了发展与南洋、西洋各国的贸易联系,明政府从1405年到1430年,先后7次派郑和率领巨大的贸易船队下西洋,发展与各国的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时,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附近)一带已有华侨数千人;爪哇岛上的新村,原本是一片沙滩,由于中国人的定居开发,此时已成为千余家的华侨聚居的村落。郑和下西洋以后,南部沿海居民到南洋各地谋生的就更多了。到了明末,仅吕宋(菲律宾)就有华侨数万人,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华侨也很多,各有数千人。在众多的南洋华侨中有高姓族人,这些高姓族人多为福建、广东沿海高氏的后裔。

    据《台湾省通志·氏族篇》记载: 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不久,福建太平高氏各派就先后入台,择地垦辟,定于淡水,聚族文山一带(今景尾、新店等镇)。他们成为人垦地高姓的始祖。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高钟潭从福建入垦淡水县拳山堡万顺庄深坑(今台北县深坑乡)。

    1737年前后(乾隆初年),福建安溪人高培皤入垦今台北县景尾镇景仁、景南二里。

    1746年(乾隆十一年)高标印与方、刘二姓入垦台北县木栅乡头廷村鱼衡子。

    1746年福建安溪人高德意人垦同县平溪乡东势村,后又与高飞入垦石底村。

    1746年高举人垦今台北县深坑乡乌涂村四份子。

    1747年(乾隆十二年)有高某居凤山,捐建县学明伦堂。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高资深入居今屏东县板寮乡。

    1780年高启辉倡建新园里山隆宫。

    1797年(嘉庆二年)福建同安人高时荣人居台南府大西门外顶南河街(今台南市)经营糖业。

    1799年,高苏达人居风山县,后被列名于“新旧捐银襄事姓名碑”。

    今日台湾的高姓,已是台湾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清代至今数百年的移民与繁衍,到今天,高姓已是台湾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的10027种姓中,高姓占第30位,有6000多户,其中台北县最多,几乎占了高姓的三分之一。在台北市设立有高姓宗亲会,高汤盟为理事长,高廷深为总干事、秘书长,会址在台北市罗斯福路6段2421号,邮递区号711,电话9313097。

    移居海外

    朝鲜

    在今天的朝鲜的100多个姓中,高姓也是常见的大姓之一。朝鲜高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古代高句丽王朝的后裔,他们构成今日朝鲜高姓的主干;二是从中国大陆迁居去。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中有不少中国人为逃避战乱携全家徙居高句丽,迁去的高姓家族主要有高抚、高顾兄弟二人,他们在那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其后裔大部分在那里长期居住下采。中国古代迁入朝鲜的高姓宗族,经过数千年历史沧桑,已完全融人高丽民族,他们演变成今天朝鲜人中的“高姓”,高姓在朝鲜的最兴旺时期是古代高句丽国时期。

    传说中的朝鲜高姓始祖高朱蒙。

    据朝鲜史书《三国志》、《三国史记》以及中国史书《北史》、《隋书》、《新唐书》等记载,朝鲜高句丽国的高氏祖先出自夫余。传说夫余王娶河伯之女为妻,将她幽团于室内,使之受日光之照,夫余王之妻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佘王把它弃之与狗,狗不食,弃之与猪,猪不吃,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弃之于野外,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想剖开它但却剖不破,于是将卵用物品裹住放于温暖之处,有一男孩破壳而出,他年幼时善射,夫余俗语称善射为“朱蒙”,所以就以此为名。夫余人认为朱蒙非人所生,请除掉他。夫佘王不听,让他养马。朱蒙私下测试,知道马的好坏,他把好骏马采用减食的办法让它瘦下来,对不好的马则采取喂食美味食品的办法让它肥起来。夫余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就把肥马留下自己骑,瘦马给朱蒙骑。后来,他们二人到田间狩猎,因为朱蒙善射,就给他一个箭头,朱蒙虽只有一矢,但打到的野兽却很多。夫佘国的大臣又谋杀他,朱蒙的母亲将此事告诉了朱蒙。朱蒙就和焉违二人往东南方向走,中途遇到大水想渡河又没桥梁,后面还有夫余追兵,情况危急。此时朱蒙就告诉水说:“我是太阳的儿子,河伯的外孙,今追兵垂及,如何能过去?”于是鱼龟排队为他架起一座浮桥,使其得以顺利渡过,摆脱了夫佘兵的追逐。朱蒙逃难到普述水(一说沸流水,即今鸭绿江支流佟佳江)遇见三个人: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他们和朱蒙来到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在那里定居下来,号曰“高句丽”,因此以“高”为氏。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纥升骨城建立了高句丽国。高朱蒙于公元前 19年病死,号东明圣王。事实上高朱蒙是高句丽部族的一个部落首领。朝鲜旧时以高朱蒙为开国始祖,在平壤建立东明圣王庙,岁时祭祀。现在朝鲜国中的高氏,大部分是高朱蒙的后代,他们尊高朱蒙为自己的始祖。

    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的形成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在公元前后,古代朝鲜居民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居住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是韩人,在那里形成了三个部落联盟:辰韩、马韩、弁韩。他们后来建立了新罗国和百济国。居住在朝鲜东海岸的是涉貊人的部落联盟,在中国辽东及鸭绿江中游一带的高句丽人的部族就属于涉貊部落联盟中的一个分支。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建立了高句丽国。此后很久一段时期内(前 37年一公元699年)高句丽国的王位都由高氏家族世袭继承,使高氏在朝鲜古代历史上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辉煌地位。高句丽国建立后,它的势力也发展很快,公元3年,国都由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迁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到第6世大王高宫 (53—146年)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国家体制初具规模。4世纪到5世纪初,高句丽又先后攻占了乐浪、玄菟、辽东等郡,建成了地跨今中朝两国界河两岸、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中国,高句丽西进受阻,于427年迁都平壤。475年又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使高句丽国达到了最鼎盛时期。590年—618年,高句丽又联合百济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642年西部大人泉盖苏文拥兵发动政变,掌握了高句丽的实际统治权,并继续联合百济共抗新罗,新罗向中国的唐朝求援,唐朝玄宗李隆基派兵前往朝鲜半岛攻打高句丽。朝鲜高姓的始祖高朱蒙;高氏与高句丽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如今,高氏与朝鲜高姓已融为一体。接连受到唐朝攻击的情况下,被迫和中国唐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其国王接受中国王朝的册封,高句丽国向中国进贡。高琏、高云、高安、高延、高成、高汤、高元、高建成等8个国王都先后被中国朝廷册封为高句丽王、辽东郡公。在高句丽国于668年被新罗和唐朝的军事势力联合灭亡后,唐高宗授高建武之子高藏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封朝鲜王。唐朝在朝鲜设立安东都护府(治所初设在平壤,后移至辽滨城),让高藏负责该都护府的事宜。后来,高藏暗中与妹揭相通谋反,被发觉,唐朝又将他召还,发配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并将其辖境内的百姓迁徙到河南、陇右诸州。在这一次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朝鲜高姓迁人中国内地。686年,武则天皇帝又封高藏的孙子高宝元为朝鲜郡王。698年又封为忠诚国王,委任他统率安东旧户,699年又授高藏之子高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旧番。自此以后,高氏君长在高句丽的统治结束。

    高句丽国的高氏有一部分徙居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有高云、高琳、高仙芝等著名武将。高云在晋朝时,曾建立了大燕国,一度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高琳,在他的五世祖高宗时,归附了北魏,拜为第一领民酋长,赐姓羽真氏。祖父高明、父亲高迁都在北魏做官。高琳在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5年)初,任卫府都督。后被拜为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孝武帝时又被封为巨野县子,历授龙骧将军,直阁将军、平西将军,加勇直散骑常侍。北周时,曾因抵抗南朝陈兵有功,进大将军,成为北周时期一员名将。唐朝时高仙芝父子从高句丽徙居中国后,也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重用。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为四镇校将,高仙芝也以父亲之功被补为游击将军,戎马一生,为唐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句丽国被新罗灭亡以后,高氏经历了长久的沉默,直到明代,在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中又涌现出了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高敬命。高敬命在壬辰卫国战争中是全罗道义兵的首领。1592年4月,朝鲜全罗道的人民组织抗日义兵,推举高敬命为大将。高敬命率军进击恩津,想经过忠清、京畿、黄海诸道北上勤王。日军集军于锦山,南下企图占全州,7月,高敬命率领义兵协同官军攻打锦山,重创日军。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为朝鲜高姓宗族增添了光辉。

    菲律宾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目前大约有90多万人,其中80—90%以上原籍福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漳州及厦门一带,尤以晋江人最多,约占菲律宾华侨总数的50%。

    闽南人到菲律宾始于何时,史无明确的记载。宋元时代闽南人同菲律宾人已有了密切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闽南华侨开始大规模移居菲律宾,他们的足迹遍布菲律宾的每个角落。有的捕鱼、有的从事农耕,有的种植蔬菜,有的从事木匠、泥水匠、铁匠,也有许多从事小贩、小商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他们为菲律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菲律宾的高姓华侨是何时移居过去的,史料尚未记载,但至少在近代开始就有高姓渡海去谋生。菲律宾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高华岳、高明轩等华侨著名人物。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战火扩大到东南亚地区,使当地人民和华侨备受侵略者的屠杀和蹂躏。日本侵略者在菲律宾的暴行,激起菲律宾人民和华侨的愤恨与反抗,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打击侵略者。1942年 5月19日,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在中吕宋成立,这是配合菲律宾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支武装队伍,这支队伍当时又叫“四十八支队”。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八路军、新四军威名远扬,菲律宾人民非常敬佩,所以八路军、新四军的数目编在一起,成为“四十八”,用来称呼华侨支队,同时这个支队决心向八路军、新四军学习,发挥中国游击战争的特长。菲律宾华侨抗日支队建立初期,只有52人,条件很艰苦。但在3年多的游击战争中发展到了700余人,建立了5个大队,他们转战在吕宋岛的14个省和马尼拉市,参加过大小战役260多次,立下了不少战功。有70多位中华儿女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祖籍福建南安县的高华岳,在菲律宾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中表现突出。高华岳任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的副队长,他能征善战,纪律严明,他的队伍受到了菲律宾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943年12月16日,他在南吕宋内湖省被叛徒暗杀,为菲律宾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旅菲侨胞和当地人民纪念在菲律宾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华侨烈士,在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义山建立了一座“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土纪念碑”。纪念碑上有高华岳的名字,他将受到菲律宾人民的永远怀念。出生于福建晋江的高明轩,1936年赴菲律宾谋生后,也参加了当地的抗日爱国运动。1938年,又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侨联第一副主席。

    高姓在现代菲律宾华侨中以高祖儒最知名。他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父母移居菲律宾的。在马科斯总统执政时期(1965—1980年),因曾以巨额资金资助马科斯竞选总统成为马科斯的台湾及华人事务顾问。后任《联合日报》董事长。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位于东南亚的南端,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之国。印尼之开始有华侨定居,据考古发掘资料,也许可以追溯至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可信的文献资料,公元9世纪下半叶。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当起义军攻陷广州城时,对城内的外国商人进行屠杀,并使城内的中国商人受到威胁,迫使这些人成批地逃离广州,流亡至东南亚各地避难。此时有成批的中国移民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定居。所以唐代可作为印尼华侨史的开端。到宋代,特别是南宋(12—13世纪),印尼华侨社会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印尼华侨社会已相当繁荣。到本世纪80年代初期,印尼的华侨约有440万人,其中约有50万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约有390万人(约占88.6%)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印尼籍华人,不再是华侨。

    印尼华侨大多数来自福建及广东两省,尤以广东籍为最多。福建籍华侨以厦门、漳州及泉州一带的为多。广东籍华侨以客家人、潮州人为多。其他各省华侨来自广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北、浙江和江苏等地。印尼华侨世世代代不断地自然同化或自然融合于当地社会,形成了一批土生华人,他们积极地参与印尼的政治生活,本世纪30年代他们成立了印度尼西亚中华党,高姓在印尼的代表人物高厥忠于1934年当选为该党的中央主席,使印尼的高姓华侨一度声威大振。

     1932年9月25日,林群贤等在泗水建立了印度尼西亚中华党。该党坚决主张把新客华侨和土生华人分开,只吸收土生华人人党。并规定其宗旨是:帮助印尼在经济、社会、政治上走向全体人民都享有平等权力和义务的国家;力图通过巩固土生华人的经济地位,特别是政治斗争中与目标相同的印度尼西亚政党合作的途径,来实现它的目标。1932年10月9日,高厥忠就筹备建立了印度尼西亚中华党三宝垄支部,但高厥忠宣布土生华人和新客体华人都可以吸纳入党,这和林群贤的观点有所不同,也是他们日后分裂的一个主要原因。三宝垄支部成立后高厥忠任主席,另一位出生于马吉冷的土生华人高载盛任书记。在高厥忠三宝垄支部的带动和影响下,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在中爪哇还建立了若干个支部。1934年,高厥忠当选为印尼中华党的党中央主席。1935年至1939年间,他代表该党参加了印尼的国民参议会。但在1939年的国民参议会选举前夕,高厥忠与林群贤发生了冲突。林群贤指责高厥忠试图破坏印尼中华党,他反对提名高厥忠为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在国民参议会里的候选人。林群贤被提名印度尼西亚中华党参加国民参议会选举的第一个候选人,而高厥忠则作为无党派的候选人参加国民参议会的选举,结果林、高二人都没有当选。选举后不久,高厥忠被开除出印度尼西亚中华党。高厥忠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改变了他的观点,他开始赞同华人同化于土著社会,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穆罕默德·沙勒。事实上,他在土生华人当中是最早姓名改为印度尼西亚人姓名的。

    日本

    中国人在日本定居,至少在隋朝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侨民的后裔高向玄理,在608年随同遣隋使人隋朝,在中国长期留学,640年回日本。645年被任命为国博士(类似高级顾问),次年任遣新罗使。649年参与僧定曼八省百官,对日本大化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654年,为缓和日唐关系,亲任遣唐押使,同年病死于长安。

    唐代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也有僧人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当时由(革末)(革曷)部建立的渤海国,与日本有着友好的关系。先后有5名渤海国中的高姓官员奉命出使日本,他们是高贞泰、高多佛、高承祖、高南申、高南容。其中高多佛于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随和部少卿高南容奉使聘于日本。第二年(810年)高南容归国时,他未随正使归国,而是留在日本的越前,教日本人学渤海语。后日本赐他姓高庭氏,名高雄,定居于日本,子孙以高庭为氏。今天日本的高庭氏乃为高多佛的后代,他们在日本发展壮大,成为日籍华人的重要一支。

    中国人在日本具有侨民性质的定居并且逐渐形成一个华侨社会,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自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平定倭乱,重开宁波、泉州、广州三港以后,便有不少私商出海贸易。当时广东的南澳,就出现了一个以许栋为首的走私日本的集团。这些私商初时往往做完一笔生意就回来,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一些商人便羁留下来,有些还在当地定居,娶妻生子,成为华侨。另一方面,此时国内正处在明清易代之际,政治动乱不已,不仅有许多华商举家迁往日本,而且还有大批不愿事清的明朝遗民东渡,避难于日本,他们主要定居在长崎。据《炎黄源流史》载:明朝末年,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充任翻译和负责处理华民与日方之间的事务)。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

    美洲

    高姓最早移居美洲的时间,史料缺乏记载。至少在辛亥革命以前高姓在美洲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数了。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革命宣传,将华侨中成立的兴中会分会,一律改为同盟会分会。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建立的同盟会分会组织约有93个(不完全统计)。高姓华侨中有两人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并任会长:高云山在加拿大的域多利、高廷槐在美国的滑慎威利都建立了同盟会分会。他们利用这个组织,积极向海外华侨宣传同盟会的宗旨,并积极为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筹集经费。高姓华侨也为中国的辛亥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美国官方统计,移居美国的华人(不包括华侨)约有80万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2%,但是华人专家学者却已成为美国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有12万多名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中华人约占1/4。在美国80多所大学里,华人教授就有1500多人。美国著名大学系主任(特别是物理系和数学系)的1/3是华人和华裔。在这批杰出的美籍华人中,高姓也涌现出高锟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人物。出生于上海的高锟,将光纤应用于调频带传送介质,在现代资讯传播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得了被称为电机工程诺贝尔奖的“马尼可奖”,还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特别会员,美国光学会会员。1974年回国访问讲学。1983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邀请再次回中国进行讲学交流,后来又任美国国际电话及电报电子显微部门副总裁兼总工程师。

    北齐建立之后,高欢家族中有近40人被封王,可谓宗室庞大。但遗憾的是,在北齐存在的28年中,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来很有政治前途的高浚、高澈等人都在窝里斗中惨死在自己兄长的手下。内部的争权夺利,严重削弱了北齐的实力。皇帝在位期间,不仅政绩平平,而且大多都骄淫奢侈,心狠手毒,使政权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这样高欢打下的江山就被他的后代轻易地葬送了。577年,北齐被北周灭亡后,周武帝将任城王高滑以下大小30个王都带归长安,最初都给他们封了爵位。但第二年(578年)北周还是以谋反的罪名将高纬、高延宗、高恒、高(氵皆)、高廓、高绍信、高仁邕、高仁俭等数十人皆赐死。至此,高欢子孙剩下十分之一二。即使侥幸没有被北周赐死者,也都被迁到边远地区,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

    亡国后,高氏皇室迁徙的主要走向是今四川省,高演之子高百年徙蜀郡、高淹之子高亮迁四川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高孝琬之子高正礼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县)。高彦理,因其女人北周太子宫,免于一死,隋朝还当了并州刺史,卒于任上。高欢的后裔后来就在四川省平武县、绵阳县及今山西晋阳一带生息繁衍,成为今天那地方高姓的重要一支。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历史上的高姓郡望
  • 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高家QQ群
    姓氏渊源
    追本渊源 姓氏情结
    迁徙分布 古今支系
    姓氏族谱
    家支世系 辈分排行
    一统族谱 族谱大全
    高氏文化
    高氏文字 风俗习惯
    墓志颂文 高氏语言
    高氏婚姻 氏族节日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本站顾问:QQ365079724 645019659 站长:QQ153750601 手机:013952237076
    版权所有 2005-2008 高氏家谱网(GSJP.NET) 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WW.GSJ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11575194(满) (2):25216848(满) (3):27261498(满)
    QQ群(4):29809373(满) (5):29808828
    苏ICP备06039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