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理国高氏事迹、源流考述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2 期(总第97 期)
大理国高氏事迹、源流考述
高路加
内容提要 宋代大理国白蛮高氏世袭清平官, 实际执掌王国军政大权, 发挥着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大理国高氏可能源于由春秋齐国迁往楚国的高量, 其后人随楚将庄蹻于战国末期入滇, 成为西南夷高氏之祖。大理国高氏自大理国后期至清代, 世袭土司之职, 长期在云南一带发挥重要作用。 一 唐宋时期分布在云南滇池东西的乌蛮、白蛮的后裔, 即今西南地区的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族彝、白、纳西、傈僳、哈尼、拉祜、基诺等。而乌蛮、白蛮的主源又是由今川青一带陆续南迁的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因而和出自羌族炎帝部落的汉族是近亲。被看作是炎黄部落遗迹的河南仰韶文化遣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陶文, 和流传至今的彝文形状十分相似, 很可能, 彝文和汉字都是由仰韶文化陶文演变形成的。羌族的支系迁至今云南一带后, 中原华夏族也屡屡向云南地区移民, 例如, 战国末期, 楚国将领庄蹻率兵到滇池周围建立滇国, 子孙世代为王。汉武帝时, 又发兵灭了滇国, 设置益州郡。三国时, 诸葛亮再次发兵平定南中。唐太宗则设置戎州(治今四川宜宾西南) 都督府, 最盛时管辖92 羁縻州。直到唐天宝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 , 出自乌蛮蒙舍诏的蒙姓联合乌蛮六诏和白蛮大姓建立南诏国, 以今云南大理为都, 形成民族割据局面。白蛮和乌蛮语言、习俗相近, 但由于吸收了历代的汉族移民, 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接近汉族, 使用汉文, 又普遍采用汉姓。据《元史》记载, 蒙氏曾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12 姓至会同府(即元代永昌州) , 以赵氏为府主。后赵氏衰落, 王氏取而代之。段氏、高氏兴起, 又驱逐王氏, 以高氏为府主, 直到元宪宗三年征讨大理时, 高氏才撤离。①白蛮虽有汉姓, 却采用乌蛮的父子联名制, 如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今彝族等藏缅语族各族仍多有父子联名习俗。白蛮可能是移居滇池周围的汉人和一部分乌蛮融合形成的。 南诏国王是乌蛮蒙姓, 但国内贵族大臣却多为精通汉文化的白蛮大姓。唐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 , 南诏宰相郑买嗣大诛蒙氏, 建大长和国。郑买嗣的七世祖郑回原为唐朝西沪县令, 被南诏俘获后担任清平官(相当宰相)。此后, 云南地区均由白蛮大姓统治。大长和国相继为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取代。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高方素等支持下, 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 年) 灭杨氏, 建立大理国。段氏自称先祖出自凉州武威郡(治今甘肃武威), 因而也是源出汉族。至段连义为大理国王时, 被权臣杨义贞所废。四年后, 大理点苍山莲花峰下芒涌溪人、太保、清平官、善阐侯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东方兵灭杨氏, 拥立段寿辉。后段寿辉让位给段正明。宋元..九年(公元1094 年), 段正明退位为僧。次年, 国人奉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为王, 称为“富有圣德表正帝”, 改国号为大中国。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 年), 高升泰去世, 临终前, 告诫其子高泰明还君位给段氏。高泰明果然遵父嘱寻访到段正明之弟段正淳, 立为国王, 改国号为后理国。高氏世袭清平官之职, 实际掌握国家军政大权, 称为“高国主”。波斯、昆仑(今柬埔寨一带) 等外国使者前来, 都要先拜见高国主。高国主在大理国的地位, 比之世袭上卿之职的高子在春秋齐国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 年), 后理国筑楚雄城(在今县西北2 里), 作为高泰明之侄高明亮的封地。政和元年(公元1111 年), 发生大地震, 乌蛮三十七部又反叛, 相国高泰明率军平定, 命第四子高明清镇守善阐(治今云南昆明旧城南关外)。六年(公元1116 年), 北宋封段和誉为大理国王。这年, 高泰明受封为平国公, 同年去世, 追封为国师。泰明弟高泰运继任国主。宣和元年(公元1119 年), 三十七部再次反叛, 攻陷善阐, 高明清战死。高升泰之侄高量成被立为相国, 封为中国公。不久, 高量成让相位给侄儿高寿贞, 自己退居威楚。然而, 国家有大事, 国王还是要派使者去向高量成请教后才做决定。高量成在威楚能够爱护百姓, 抚恤孤寡老幼, 被人们称为“彝中君子”, 百姓还把楚雄城叫做“德江城”。隆兴元年(公元1163 年) , 高寿贞去世, 其弟寿昌继任。乾道八年(公元1172 年) , 大理将李观音得夺取高寿昌的相位, 以寿昌的侄儿高贞明继任; 阿机又起兵夺回还给寿昌。高贞明就占据鹤庆, 号称明国公。高妙音也于白崖起兵, 占据善阐。淳熙八年(公元1181 年) , 相国高护隆封其长子隆政姚府、越..、会川三郡演习(即大府主将)。嘉禧元年(公元1237 年) , 封高隆政为善阐王, 高升泰之侄、威楚公高量成裔孙高泰祥为相国, 高光日为演习。淳..四年(公元1244 年) , 蒙古兵经灵关进攻大理, 高禾率军迎战, 战死, 南宋遣使祭奠高禾。十二年(公元1252 年) 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后为元世祖) 率军进攻大理, 相国高泰祥率军于金沙江与蒙古军相持。忽必烈派一支部队绕道吐蕃(今西藏) , 直逼大理国都, 高泰祥回军, 保护国王段兴智, 和蒙古军交战失利, 段兴智逃往善阐, 高泰祥退至姚州统失逻(属楚雄府) , 向三十七部召募军队, 兵马尚未开到, 蒙古军已攻来, 高泰祥被俘, 坚强不屈, 被斩于大理国都五华楼下。传说当时时值正午, 风和日丽, 突然风雷大作, 忽必烈大惊, 叹道:“真是忠臣啊! ”以厚礼相葬, 并命高泰祥幼子高琼世代为官。高泰祥长子高长寿后来在威楚于元宪宗三年降附元朝, 被任命为威楚万户。据《元史》卷61, 腾冲府白蛮酋长高救亦于元宪宗三年归附: 大理国高护军占据沾益州交水县作为私邑, 后裔于元宪宗五年降附。② 二 今天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 就是唐宋时期白蛮的后裔。白族高氏直到清代仍世袭云南鹤庆土通判(即土司) 之职。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 年12 月10 日手抄本) , 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 始祖高光于汉武帝时任长沙御史,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 任副中郎将参与征伐西南夷(今云贵川三省的古代民族) 有功, 受封为护国大将军。6 世祖即唐朝南平忠武王高崇文, 7 世祖为唐朝密国公高承简, 8 世祖为唐朝南平武昭王高骈(曾先后任安南都护、西川节度使) , 9 世祖为唐南平武昭王高芳。从10 世祖高望奏开始, 皆实行父子联名制。③说明从这一代起融入白族之中, 可能由于其祖父高骈及家族于广陵(今江苏扬州) 惨遭屠杀, ④故避祸逃入白蛮地区。 然而, 另一种《鹤庆高氏族谱》所载世系中, 自始祖高光至高应岱之间, 除缺少高崇文至高芳4 代外, 和上列世系完全相同。应岱后还有10 代: 述吕—贵旋—矩端—耀—岑浩—元桂—福庆—留芳—琼—炳坤。谱中还说始祖高光葬在大理母山(今喜洲弘圭山附近)。⑤可见大理高氏是否果真出自唐将高崇文是有疑问的。今云南楚雄姚安、喜洲二支白族高氏和庆高氏出自同源。清代喜洲高第于雍正庚戍年(1730 年) 中进士, 任民山知县。姚安高氏也世袭土司职。⑥早在东晋时期, 史籍就提到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 大姓高氏拥有“部曲”(私人军队)。⑦五代时杨干真继南诏后建大义宁国。善阐(今昆明) 领主高观音是其主要支柱。可见白族高氏源远流长, 未必源于唐将高崇文。 徐中舒先生则认为白蛮高氏先祖是战国初期从齐国逃至楚, 又随楚人移民迁至今云南地区。⑧这是又一种“白、汉高姓同源说”。前文提到战国末期楚将庄蹻曾率军占据滇池一带。《新唐书》则记载说, 汉族高姓主支始祖春秋齐国上卿高..的七世孙高止“奔燕。十世孙量, 为宋司城, 后入楚。”⑨可见徐中舒先生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新唐书》又说, 高量十世孙高洪于东汉时任渤海郡(治今河北沧州) 太守。高洪的后代聚居在渤海郡..县(今河北景县) , 发展成汉族高姓主流“渤海高”。唐将高崇文的先世正是出自渤海。 白族高氏也有自称先祖为三国时期曾和诸葛亮对抗的南中夷帅高定元的。笔者认为, 高定元或许就是楚国迁滇高氏和大理国高氏之间的联系环节。 万氏手抄谱中说, 14 世祖高补余任南诏护国安民统领诸郡大将军, 从此世代在蒙氏南诏国和大理国为官。30 世祖即大中国表正帝高升泰。31 世祖为高升泰长子、世袭鹤庆军民都总管高泰慧。谱中说, 高升泰共有5 子, 长子即高泰慧; 次子泰明, 封世袭姚安州土官; 四子泰贤, 封世袭永昌府土官; 五子泰祥为大理相。然而, 43 世、鹤庆军民土知府高宝墓碑志中说, 高升泰有嫡子8 人, 较谱中多了3 人: 高惠球封北胜州土官(《元史》卷61 说, 北胜府, 段氏时由高升泰之孙高大惠镇守, 裔孙高俊于元宪宗三年降元) ; 高情实封通安州土官; 高升镜封嵩明州土官。和谱中世系比较一下, 可知碑文中多出3 人均非高升泰之子。高升镜在世系表中注明是高升泰之弟, 高惠(慧) 球在世系表中也注明是高泰慧之长子, 高情实是46世祖高海的长兄。因此, 谱中说高升泰有5 子应是正确的。谱中列为32 世祖的是慧球之弟慧珠, 世袭鹤庆军民都总管。此职一直延续至39 世高信益。从40 世高惠开始, 不再实行联名制, 官职也改称世袭鹤庆军民土知府, 直到43 世高宝。从44 世高伦起, 至57 世高应呈止, 又改称世袭鹤庆千户土官。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 起, 58 世高彦改称世袭鹤庆土通判, 直至谱中最后一代、66 世高国恩仍称土通判。总之, 从南宋大理国后期起, 直至清末, 白族高氏35 代世袭鹤庆土司职务。 白族高氏不仅世袭土司一职, 还出现不少文武人才。例如, 47 世高赐于明朝永乐年间进京朝贡, 随帝北征, 于马上斩敌30 余人; 47 世高龙, 因征讨麓川有功被封为卫指挥, 明帝赐名高英; 50 世高材, 曾出征贵州及松桂、武定、寻甸等处, 受到朝廷表彰; 55 世高玉, 为明威将军, 青年时即随刘廷征讨岳凤, 后来又多次出征, 立有大功, 出征铁锁井时阵亡, 曾严格督促家族子弟读书; 56,世高藩臣亦为明威将军,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 年) 出征曲靖、沾益等处, 因功任都司, 并授游击指挥佥事之职; 64 世高汉源, 多次率土兵出征立功,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 年), 鹤城失陷殉难。此外, 56 世高藩臣兄弟共4 人, 次弟明臣分迁龙门甸, 三弟良臣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 年) 中举, 分居碧落邑, 四弟近臣分居嵩枝阱; 57 世高应呈弟兄4 人, 次弟应娄分居小尤龙, 三弟应翼中戊子科(公元1468 年) 举人, 原任腾越州教谕; 四弟应岱中辛卯科(公元1471 年) 举人, 原任广南府教授, 升定远知县。又, 40 世高惠曾创修龟城, 造福乡梓; 60 世高宏曾开通上下西沟三道, 兴修水利。bl 清代云南楚雄府姚州土司, 位于姚州西界弥兴官庄, 土州同高显锡于顺治十六年(1659 年) 归附, 仍授旧职。传至高配忝, 乾隆五十年(1785 年) 改为从六品土官, 世袭。 综上所述, 可知大理国高氏世袭清平官之职, 实际执掌王国军政大权, 甚至一度直接登上王位, 在大理国发挥着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大理国高氏可能源于由春秋齐国迁往楚国的高量, 高量后人随楚将庄蹻于战国末期进入西南地区, 成为“西南夷”高氏之祖。大理国高氏的后裔即今白族高氏。此家族自南宋大理国后期起, 直至清末, 世袭云南鹤庆、姚安等地土司之职, 并涌现大批文武人材, 长期在西南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追忆大理国高氏的事迹和源流, 使我们看到一幅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 共同创造祖国历史文化的动人画卷。
注释: ① 《元史》卷61 。 ② 杜旅芝:《南诏大理国史》, 大同印务有限公司1981 年版。 ③⑾ 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 万斯年1942 年12 月10 日手抄本。 ④ 《新唐书·高骈传》。 ⑤ 《鹤庆高氏族谱》。 ⑥ 张锡棣:《南诏大厘城河蛮名家大姓世系考》,《谱牒学研究》二,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 ⑦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⑧ 徐中舒:《论巴蜀文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第183 页。 ⑨ 《新唐书·宰相世系》。 ⑩ 拙文:《渤海高氏与高姓宗族》,《河北学刊》1998 年第4 期;《新唐 书·高崇文传》。 ⑿ 《清史稿》卷514 。
(责任编辑 吴永明)
|
|
|
|
|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