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加:《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第二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二章 高姓群体主支的形成(春秋战国)
一 高姓主源──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的来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著作记载,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依《史记·齐太公世家》则为八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因高夷居住过而得名的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
公子高的采邑(又叫食邑,是包括依附于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的田邑,供给卿大夫世袭食禄。)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和后来其孙高傒得到的采邑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高堂(在今山东禹城)邻近,恰成犄角之势,和后世高姓主流“渤海高”聚居地蓚县(今河北景县)也相距不远。姜高封地高邑不可能是在今河北柏乡东北、东汉始得名的高邑;也不是在今河南境内的、南齐设置的高邑;更不是今河南淇县东北的高村;也不在今河南禹县。这几地均不在春秋时期齐国范围之内。古卢城即长清县城故城升城遗址,位于归德镇国庄一带,长约7000米,宽约1200米。高堂即高唐故城遗址,在今禹城县伦镇燕寨子村西1500米处,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800米,东晋十六国时城废(见《禹城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版)。
除了高傒后裔之外,齐国还有另一支高氏。桓公之子惠公姜元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子高的儿子字子尾,名叫姜虿。子尾的儿子姜强字子良,“以王父字为氏”,改叫高强,也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但后来在和非贵族的田氏、管氏斗争中失败,先后投奔鲁国、晋国。高强这一支的后裔后来湮没无闻。
流传至今的古籍、姓氏书和绝大多数各地《高氏族谱》均称文公为姜太公6世孙,高傒为姜太公9世孙。然而,高姓名谱──浙江《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文公赤列为太公8世孙,证诸《左传》等古籍,也是吻合的。因而高傒应为太公11世孙。权附记于此,留待后人进一步考究。虽然后世高姓族人几乎众口一辞,认为姜尚9世孙高傒为高氏得姓始祖,但也有个别古代碑刻追溯到高阳氏。至于高傒得氏原因,《古今姓氏书辩证》提出一个独特看法,认为高傒在桓公继位前已为上卿,且在高傒之前,郑国就有大夫高渠弥、高克,因而齐国高氏的产生应与桓公称霸无关。但今天已难以确考了。
齐国高氏的支裔
由齐国高氏又分出多个“氏”。计有:
卢氏 高傒以高为氏后,又得到卢邑(今山东长清西南)作为采邑,他的子孙居住在这里的即以卢为氏。(《通志》、《新唐书》)秦代有博士卢敖,汉代有燕王卢绾。
高堂氏 高傒还得到高堂(今山东禹城县伦镇)做为采邑,故子孙也有一部分以高堂为氏。西汉有最早传授今文《礼记》十七篇的名儒高堂生,三国时魏国有光禄卿高堂隆(字升平)。(《风俗通义》)
柴氏 高傒十世孙高柴(字子羔),为孔子门下72贤人之一。高柴的孙子高举又“以王父名为氏”,改叫柴举。西汉有柴武,五代时有后周世宗柴荣。(《通志》)
二 齐国高氏事迹
齐高始祖──上卿高傒
齐国高氏最初在历史上显露头角,是在号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时代。齐桓公是五霸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强有力的一个。在此之前,只有郑庄公曾和周王交换人质,抢割周王的稻、麦,甚至在交战中,“射王中肩”,从而结束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小霸”。(以下材料多采自《春秋左传集解》)
郑庄公去世后,齐桓公之父襄公通过压服郑国,实际上取代了其“小霸”的地位。但他对待下属横蛮凶暴,也没有采取改革措施,因而还不能正式称霸。公元前687年(周庄王十年),襄公派大夫连称、管至父去驻守葵丘的地方,到了期限,也不派人接替。襄公的叔父夷仲年有个儿子叫公孙无知,襄公的父亲很宠爱,给予太子一样的待遇。襄公即位后,把他的待遇降低了。三人因不满而联合起来,策划篡位。公元前686年(鲁庄公八年)12月,齐襄公在打猎时受伤,连称等趁机杀死襄公,拥立无知为君。第二年春季,无知又被齐大夫雍廪所杀,一时国中大乱。
早在襄公被杀前,襄公的诸弟为避祸纷纷逃亡在外,其中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佑下逃奔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佑下逃往鲁国。这时,齐国大贵族高傒和国子暗中召公子小白回国。鲁国也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另派管仲率军埋伏,阻拦公子小白回国。小白经过时,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衣服的带钩,小白机智地假装中箭,倒在车上。于是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就走得慢下来了。小白却高速赶回齐国。高傒和国子等立即立小白为君,也就是齐桓公。这时己是公元前685年了。鲁国迫于齐国的压力,杀死公子纠,送回管仲。齐桓公依照鲍叔牙和高傒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国。从此,管仲协助齐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三方面进行改革,例如,设立三军,分别由桓公、高子、国子统领。管仲和鲍叔牙、高子、国子齐心合力,辅佐桓公,终于使齐国首先成为诸侯中的霸主。拥立齐桓公,并参与“九合诸侯”,正是齐国高氏在史籍上出现后的第一件功业。从高傒迎立桓公时(公元前685年)算起,高氏的历史最少也有2680年了。
自齐国第一代高子──高傒起,直至后来田氏代齐,高氏世袭上卿之职,在齐国历次军事、外交大事件中,大多扮演了主角。
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二年),高傒代表齐桓公和鲁庄公会盟于防城。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庄公病亡,其子公子般即位,不久,被庄公弟庆父派人刺死。庄公的庶子启方(闵公)即位。庆父又派人害死闵公。庄公另一庶子公子申逃往邾国。鲁国连丧三君,内乱不已。齐桓公命高傒率南阳甲士进入鲁国,立公子申为君(僖公),并修复鲁国都城的城墙,建立起齐鲁二国的盟好关系,使鲁国的国难得已平息。高傒没有乘鲁国内乱无君之机吞并鲁国,而是扶立僖公,使鲁国得以安定,因而高傒在鲁国获得崇高威望,被史家当作“义”的典范。
春秋初期,周天子势力虚弱,中原华夏诸国受到四邻民族狄、戎、夷、楚的威胁。此期间,齐桓公扮演了“国际宪兵”的角色,“九合诸侯”,多次发起诸侯国间的盟会,率领多国联军抵御四方异族,援救受侵害的诸侯国,同时也使周室免于灭亡,以至后来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了诸侯的霸主,匡正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散头发,衣襟改向左边开,成为蛮族统治下的人民了。”足见齐桓公和管仲对于保存华夏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而桓公和管仲规划的宏图大计的主要实施者正是高姓始祖上卿高傒!
高傒号白兔,谥号(一说为字)敬仲。今山东临淄东北有敬仲镇白兔丘南村,高傒墓就在村东200米开外,东临“淄河”,俗称“白兔丘”。墓高7米,南北宽约40米,东西长约45米,墓顶平坦。墓地附近曾出土一青铜戈,上有“高子戈”三字铭文,为国家一级文物。(见《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522、541页)
齐高早期诸贤
高傒以后,齐国高氏(也包括出自齐惠公的另一支)世代居于显赫地位,军政大事多有参与。
公元前604年(鲁宣公五年)春季,鲁宣公访问齐国,齐大夫、高傒重孙高固(宣子)请齐惠公代为向鲁宣公之女叔姬求婚,并于秋季去鲁国迎娶。冬天,高固和叔姬又双双到鲁国回门。
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十年)夏,齐惠公去世。高子和国子联合起来驱逐以前因受惠公宠幸而作威作福的崔杼,崔杼投奔卫国。
公元前595年(鲁宣公十四年),高宣子陪同齐顷公在谷邑会见鲁国公孙归父和晏桓子。
公元前576年(鲁成公十五年)十一月,齐大夫、高固之子高无咎和鲁、晋、宋、卫、郑、邾诸国大夫一同和吴国于楚国钟离城(在今河南南阳)会盟,此为华夏诸国首次和当时还是“蛮夷”的吴国交往。
公元前575年(鲁成公十六年)六月,爆发了著名的晋楚鄢陵(在今河南)之战。此战以晋军战胜楚军及其盟友郑军告终。在此之前,自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 (今河南荥阳北)之战楚胜晋,中原华夏诸国一直处在仍为南蛮的楚国威胁之下,不得安宁。直至鄢陵之战后,才得到暂时的解脱。晋楚大战之日,齐、卫、鲁三国均出兵援晋,齐军统帅就是高无咎和国佐两位上卿。
公元前574年(鲁成公十七年)秋,齐大夫庆克和齐灵公夫人声孟子私通,两人披着衣服,同乘一车进入宫中,被大夫鲍牵看见,报告上卿国武子。庆克久久不出来,对夫人说:“国武子要整我。”后来,国武子随灵公出国参加诸侯间的盟会,高无咎和鲍牵负责留守。灵公回国时,孟子向灵公诬告说:“高鲍二人企图不让您回国,而立公子角为国君。国武子也知道这个阴谋。”7月,灵公下令处鲍牵刖刑(砍断脚),驱逐高无咎。高无咎只得投奔莒国。他的儿子高弱据守家族封地卢邑进行反抗。灵公召回以前因和鲍氏家族不和而投奔鲁国的鲍国,让他做鲍氏的继承人。
公元前567年(鲁襄公六年),齐大夫晏弱率军灭了莱国,齐国国土扩大一倍多,国境直达海滨,渔盐之利更盛,国力大大增强。占领莱国后,齐君就是派高固之子、大夫高厚和崔抒去接收清理莱地田亩的。
公元前557年(鲁襄公十六年),晋平公即位后,邀约诸侯会于溴梁(今河南温县附近)。唯有齐国派大夫高厚与会。会上,拘留了邾、莒两国的国君,罪名是侵犯鲁国并与齐楚通气。晋侯命各国大夫跳舞咏诗,高厚的诗中流露出反晋的情绪,惹怒了晋国执政荀偃,于是命各国大夫和高厚共同盟誓“协力共讨不服的国家”。高厚不肯就范,伺机逃回。
惠公后高氏的崛起与外迁
公元前545年(鲁襄到二十八年),齐国贵族庆封、庆舍专权,激起卿、大夫们的公愤。十一月,趁庆舍在太公庙祭仪后举行宴会之时,由齐惠公之孙高子尾(即公孙虿)以木击门三次为号,栾子雅(即公孙鼋)、陈须无、鲍国、卢薄癸、王何等卿、大夫群起发难,诛杀庆氏党羽。庆舍被卢薄癸从后面用戈刺伤,又被王何用戈砍断左肩,还坚持用手攀太庙的椽,以至房梁动摇,又抛出铜酒壶击杀一人才死去。庆封从外地回来,发动反攻,失败后,先后投奔晋吴两国,后于公元前538年(鲁昭公四年)被吴国所杀。庆氏被诛灭后,齐景公大赏功臣,高子尾得到封地后,又把一部分归还公室,受到景公的嘉许,从此十分宠幸。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六月,智悼子(荀偃)邀约齐、宋、卫、郑、曹、莒、滕、 薛、小邾等诸侯国大夫于晋国杞城会盟。齐大夫、高厚之孙(一说为子)高止(字子容)和宋国司徒华定会见智悼子,离开后,司马侯(女齐)对智悼子说:“这两位先生都免不了有祸事。子容专断,司徒奢侈,都是丧家之象。”九月,高止果然被公孙虿(即惠公之孙高子尾,非高傒后裔)、公孙鼋(即惠公之孙栾子雅)驱赶出国,投奔北燕(在晋国北方)。由于高傒这一支高氏遭此大难,高止之子高竖以高氏封地卢城(今山东长清西南)为根据地进行反抗。十月,齐大夫闾邱婴率军包围卢城。高竖声明:“只要保全高氏的后代,就把卢城归还公室。”齐国因追念高氏始祖敬仲(即高傒)贤德,立其曾孙(一说为玄孙)高燕继承子爵勋位。十一月,高竖果然交出卢城投奔晋国,晋国把他安顿在帛城,以表示对他交出卢城的嘉许。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春,齐大夫高子尾和闾邱婴不和,命其率军攻打鲁国的阳州,鲁国质问来攻的原因,五月高子尾以处死闾邱婴来答复鲁国。闾邱婴的党羽工偻洒、省鼋、孔虺、贾寅逃奔莒国,齐国诸公子子山、子商、子周也出走。
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燕惠公打算罢黜各位大夫,立宠爱的姬宋为夫人,大夫联合起来杀死姬宋,惠公惊恐万状,逃奔齐国。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齐大夫高偃(一说即高燕)访问晋国,请求晋国和齐国共同征伐燕国,送燕惠公回国。但是,惠公一回到燕国就死去了。
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八年)七月,高子尾去世。栾施(字子旗)打算并治子尾的家政,因而杀死子尾的家宰(管家)梁婴,八月,又驱逐子尾的僚属子成(名固,齐顷公之子)、子工(名铸,子成之弟)、子车(名捷,顷公之孙)三位大夫。三人均投奔鲁国。栾子旗为高子尾之子高强(字子良)立宰。子良的家臣说:“子旗企图并吞我们的家业。”于是子良调动人马,准备攻打子旗。陈桓子(名无宇)和高子尾素有交情,也调集人马准备协助子良。子旗得到消息后,去找陈桓子。陈桓子说:“听说高强调兵要攻打您,您不如也调兵,我愿服从您的指挥。”子旗说:“子良还是个孩子,我教诲他还来不及,何况还为他立宰。您不如去劝他不要攻打我。”于是桓子从中调解,使栾、高二氏和好如初。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出自齐惠公之后的栾子旗、高子良常常酗酒,又听信妇人之言,招致许多怨恨。有人密告陈桓子和鲍文子(名国),捏造说:“子旗、子良正准备进攻陈氏和鲍氏。”桓子率兵去见鲍文子,遇见子良醉熏熏地纵马飞驰,随后见到文子,也在调兵。桓子叫文子去见子旗、子良,见他们都在准备喝酒,桓子说:“传言虽不可靠,子旗、子良听说我们调兵,一定会驱逐我们。趁他们正在酗酒,先下手攻打,如何?”于是陈氏、鲍氏联合向栾氏、高氏发动突然袭击。高子良主张抢先争取到齐景公的支持,就打算进宫,但景公不允进入。于是子良发兵攻打宫门“虎门”。大夫晏平仲身着朝服站在虎门外,栾、高,陈、鲍双方都希望他支援,一概遭到拒绝。晏平仲对手下说:“陈氏、鲍氏无善义可助,栾氏、高氏也不比他们好。”景公命大夫王黑率军出战,先后在稷(齐国地名)、庄(大路)、鹿门(齐国城门)三处打败栾氏和高氏,栾施(子旗)、高强(子良)投奔鲁国。于是陈氏和鲍氏瓜分了栾氏和高氏的家产。自此,齐国惠公之后的栾、高二支势力强大的贵族衰落下去,国内政坛形成真空状态。与此同时,陈桓子加紧采取一系列步骤,向各家贵族施加小惠,扩大自己的影响。首先,背着国君把以前被栾氏、高氏驱逐的诸公子子山、子商、子周召回,赠与或归还财产封地。随后又召回以前被高子尾驱逐的大夫子成、子工、公孙捷,并增加俸禄。对于没有俸禄的公子、公孙,一律赠送一小块土地。对于贫穷孤寡的,一律私自分给公家的粟米。以致声望日隆,连景公之母穆孟姬也提出把以前高傒的封地高唐改封给桓子。自此,齐国陈氏势力壮大起来。 文公后高氏的衰落
虽然出自于齐惠公的这支高氏衰败无闻,但齐文公之孙高傒这一支世袭子爵勋位的高氏仍延续下来。公元前530年(鲁昭公十二年)春,高傒的7世孙、齐大夫高偃(高燕)率军护送9年前因内乱而投奔齐国的北燕伯回到燕国的唐邑(又名伯邑)居住。
公元前523年(鲁昭公十九年)秋,因邻近的小国莒国不肯服从齐国,齐国派高发率军讨伐,莒子(共公)逃往纪鄣城(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高发派部将孙书(即陈桓子之子子占,伟大军事家孙武的祖父,由齐景公赐姓孙)追击。莒国有一老妇人,年轻时丈夫被莒子所杀,此时正住在纪鄣。老妇为报仇,自己纺线拧成绳子,从城墙上垂下去,让齐军于夜间向上攀登。登上60人后,绳子断了。城外城上的齐军一齐发喊,莒子大惊,从西门逃出,齐军开入纪鄣城。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由于鲁国贵族季氏作乱,鲁昭公在齐国避难。正月,齐军攻占鲁国的郓城(今山东郓城东),三月,鲁昭公回到郓城。夏天来了,齐景公打算保护鲁昭公复位,下令不准受鲁国季氏的贿赂。季氏的家臣申斗、女贾带着二两币锦来到齐军营地,对齐大夫子犹(梁丘据)的家臣高齿说:“如果能帮忙把币锦转交给子犹,一定帮你立为贵族高氏的继承人。还送你五千 (16斗,8千斛)粟。”子犹接受了高齿转交的币锦后,对齐景公说:“鲁国群臣不尽力支持鲁昭公,并非不肯支持。好象有些奇怪,宋元公因为鲁昭公出访晋国,结果死在曲棘;叔孙昭子谋求昭公复位,却无病而亡。不知道是鲁昭公被天公忘记了,还是他得罪了鬼神,以至于此。不如先占卜,如得吉兆,说明出兵可以获胜,但国君应留在后方,这样,无论胜败都不丢面子。”于是齐景公命公子钼率军随鲁昭公出征。鲁国属邦成国大夫公孙朝,和季氏串通一气,这时向季氏献计,由他诈降,引诱齐军攻成邑(今山东宁阳),以便季氏有充分的准备。结果齐军虽围困成邑,并不尽力作战,双方互有得失。鲁昭公也未能返回鲁国都城,仍暂居郓城, 不时去齐国作短期访问。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春,鲁昭公去晋国魏郡的乾侯地方(今河北成安东南)访问后,仍回到郓城。齐大夫、高偃之子高张(昭子)奉鲁公之命,来看望鲁昭公,称昭公为“主君”,也就是把昭公当作大夫来看待。昭公认为是屈辱,就跑到晋国去,于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死在那里。
这年,由于10年前王子朝率百工反对周景王,景王一度外逃。后来,王子朝失败,率百工携文物典籍逃往楚国,致使楚国文化大兴,发展成和鲁、晋并列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王子朝虽败,残余势力在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仍十分强大,周敬王深感威胁,故于这年迁都至附近的成周(今洛阳东郊)。因而于八月派富辛和石张到晋国,请求协助扩修成周。于是晋大夫魏舒、韩不信于十二月邀请鲁、齐、宋、卫、郑、曹、莒、薛、杞、小邾等国大夫在狄泉集会,商讨保卫周王和修筑成周事宜。与会的齐国代表是大夫高张。仅仅过了3旬,到次年(鲁定公元年)一月,成周扩建完工,各国工役纷纷返国。由于高张率齐国工役来迟,晋国女叔宽说,诸侯相帅都殷勤地崇奉周王,高张却迟到,和大家的作为相反,将来不会有好结果。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鲁国于一月、二月两度侵入齐国。为了报复齐国上卿高张、国夏(国佐之子)于夏季率军攻打鲁国西部边境。由于晋国出兵支援鲁国,齐军退回。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齐景公夫人燕姬的未成年儿子夭亡。诸公子中,景公妾鬻姒所生晏儒子(名荼)最受宠爱。诸大夫不愿荼被立为太子。景公病重时,把荼托付给上卿国夏和高张,嘱咐一定要辅佐他继位,同时把其余公子安置在东部边远的莱邑。9月,景公去世,在莱邑的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投奔卫国,公子钼、公子阳生投奔鲁国。陈乞见高张、国夏受先君之命扶立荼继位,大权在握,打算加害二人,假装对二人忠心耿耿,一方面对二人说:“诸位大夫担心您们受到国君的信赖,权威太大,图谋反对你们,不如早点下手消灭他们。”一方面又对诸大夫说:“高、国二卿是祸害,想依仗国君的宠幸加害你们,不如先下手为强,迟了就后悔莫及。”在高、国二人和诸大夫之间进行挑拔。终于在六月,陈乞和鲍牧(鲍国之孙)联合诸大夫率兵入宫。高张、国夏听说,起来救国君,结果在大路上战败。国夏投奔莒国,高张和晏圉、弦施投奔鲁国。八月,陈僖子派人召回公子阳生,于10月立为国君,这就是悼公。荼被杀。悼公也于10年后被国人所杀。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春,由于上一年鲁国曾会同吴国两次攻打齐国,这一年,国书和高无丕率齐军回击,进军至齐国的清邑(《春秋左传集解》第1770页,注2:“济北卢县东有清亭”),鲁国季孙对其宰、孔子弟子冉求说:“齐军驻屯在清邑,一定是针对鲁国,怎么办?”冉求分析了鲁齐二国的实力对比,认为鲁国各家卿、大夫拥有的兵力集中起来,比齐军的兵车更强大,季氏既然在鲁国当政,如不迎敌,是季氏的耻辱。于是季孙带冉求入宫,和武叔共商迎战之策,决定季孙率中军,孟孺子(名泄)率右军,冉求率左军,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樊迟做冉求的副手。鲁军和齐军在两国边境的稷曲交战。冉求首先冲入齐军阵中,但右军却向后退却,由于冉求的奋战,齐军退出了战斗。事后,孔子称赞冉求“执干戈以卫社稷”,“义也”。
为了对上一次齐军的进攻予以报复,鲁哀公约吴国共同征伐齐国,5月,攻下齐国的博邑,进军到嬴邑一带。吴王夫差亲率中军。齐国方面,国书率中军,高无丕率上军,宗楼率下军。交战中,互有胜负,最后,齐军战败,国书被擒杀。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发生巨大变故。原因是以前齐简公(悼公之子壬)于前489年在鲁国时,追随在旁的大夫阚止(字子我)受到宠幸。简公即位后,让阚止执掌大权,陈成子(名常)时时担心于己不利。大夫诸御鞅看到这种情况,就对简公说:“陈、阚两家不能并存,应及早从中选择一个。”简公没有听从。一天晚上,阚止还在办公事,遇见陈氏家族的陈逆(字子行)杀了人,就捉住带到官府。当时,陈氏因密谋夺取齐国政权,家族上下团结一致,就备了酒菜灌醉狱卒并杀死,救出陈逆。阚止因不敢和势力强大的陈氏对抗,只得和陈氏结盟。这之前,陈氏的陈豹再三托人说情,要做阚止的家臣。阚止接受了。阚止和陈豹谈论国事,甚为投合,就对他说:“我把陈氏家族都赶走,让你做陈氏继承人,你意见如何?”陈豹说:“我和陈氏家族己很疏远了。陈氏还服从您的,只有几个人,何必全都赶走呢?”陈豹随后把此事密告陈逆,说:“阚止得到国君的宠幸,如果不先下手,一定危害于您。”陈逆就躲藏到简公宫中。5月,陈氏兄弟成子常、昭子庄、简子齿、宣子夷、穆子安、廪丘子意兹、芒子盈、惠子得8人分乘4辆车开往齐宫,阚止出来阻栏,成子等冲进去,反把阚止关在门外。阚止的侍卫上前抵档,被早己藏在宫中的陈逆杀死。简公正和妃嫔在檀台喝酒,成子强行把简公迁往寝宫。简公怀疑成子等要作乱,顺手抓起一把戈要砍陈成子。阚止见国君被劫持,跑回去招集家丁、门徒攻打宫门失利,在逃亡途中被陈氏势力捉住杀死。诸大夫纷纷出逃避难。陈成子强行把简公送往舒州(即今山东滕县),简公跌足叹道:“我要是早听了诸御鞅的话,就不至于落到这样的下场了。”不久,陈成子杀简公,立其弟骜为国君,这就是平公。第二年五月,齐大夫高无丕也投奔北燕。但后来又返回齐国。
公元前472年(鲁哀公二十三年)六月,晋国荀瑶率军进攻齐国,还是由高无丕率军迎敌,不幸在犁丘(即显邑)战败。此后齐国高傒一支高氏也衰落下去。
作为齐国权贵的两支高氏先后在和陈桓子、陈乞父子斗争中失败而趋于衰微,代表人物高强(子良)和高张(昭子)均投奔鲁国。同时,陈氏势力逐步上升,在公元前487年击败最后一个强劲对手阚止后,在国内进行一次大屠杀,高、国、栾、鲍、晏等贵族和公族中的有势力人物全部被杀。陈成子还把陈氏的封邑扩大到比国君的私邑还大。由于古汉语中陈、田二字音义相通,齐国陈氏也称作田氏。史籍中陈常(成子)又写作田常。到田常的儿子田盘(襄子)时,把他的兄弟族人委派作齐国各都邑的大夫,从而从上到下控制了齐国的政权。
公元前392年(周安王十年),田盘的孙子田和把齐国名义上的国君康公迁到海边的一个小城,自己做了国君。田和又托魏文侯代向周天子请求依瓜分晋国的韩、赵、魏的先例,封他为诸侯。周安王于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正式封田和为齐侯,史称田太公。8年后,康公去世,姜姓齐国世系断绝。姜齐自太公至康公,共29君,744年。
齐国高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高“止奔燕。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高量的10世孙高洪,于东汉后期担任渤海郡(治今河北沧州)太守,定居于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此后,历经西晋、十六国、北魏、北齐、隋、唐,500年间,渤海蓚县高氏十分兴盛,帝王将相、名儒学者辈出,成为高姓最有声望的一支;这期间的高姓其他主要分支也是由渤海高氏分出。以至后世天下高氏一概称作“渤海高”。
春秋末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身通六艺的有72人,其中之一名叫高柴,字子羔,史称鲁国人,后在卫国任大夫。《史记》说高柴小孔子30岁,当出生于公元前521年(鲁昭公十九年)。《通志·氏族志》等古代姓氏书和许多高氏族谱一致说高柴是高傒的10或9世孙。东南各地高氏一方面自称系出渤海,一方面奉高柴为一世祖,如此看来,高柴应该是高止4世孙,高量的7世祖。高洪则为高柴的16世孙,高傒的25世孙,姜尚的33世孙。(依《史记》则为35世孙)
《左传》和《史记》记载了高柴的二件事。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当时孔子的另一著名弟子仲由(字子路)为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封地总管)。以前,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罪过灵公的宠姬南子,逃亡在外。灵公去世后,蒯聩的儿子辄即位,史称出公。过了12年,出公仍不准蒯聩回国。蒯聩便联合孔悝起兵袭击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蒯聩登上君位,史称庄公。子路听说孔悝反叛国君,急忙从外地赶回阻止,恰遇高柴从卫国城门里出来,对子路说:“出公已跑了,不要白白去受害。”子路说:“既受了卫国的俸禄,卫国有难,绝不躲避。”蒯聩命人攻击子路,用戈砍断了子路帽子的系带。子路说:“君子虽死,帽子不能不戴好。”系好带子后才死去。孔子听到高柴报告卫国的动乱情况后,大吃一惊,说:“糟了,仲由难免一死了!”第二年四月,孔子病逝,享年73。
另一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鲁哀公和齐平公在蒙邑(今山东蒙阴)会盟,鲁国大夫孟武伯随行。齐平公稽首,鲁哀公拜,齐国方面不满,武伯说:“不是面对天子,我国君主没有必要稽首。”武伯问高柴:“诸侯会盟时,谁执牛耳?”高柴回答:“鲁哀公七年在曾衍时,是吴国公子姑曹;十二年在发阳时,是卫国的石鬼。”武伯说:“既然不是固定的,我也可以执。”
史书记载,高柴身材不高,为人忠厚,大智若愚,身通六艺,博学多才,屡屡受到孔子的称赞,尤以恪守孝道著称,为母亲守墓三年,就“泣血三年”,“未尝露齿”(意思是没有笑过)。今河南太康县高贤集仍有“子羔墓”。 齐国世系
一世 (依《左传》、《萧山高氏家谱》)
太公姜尚─ │丁公汲— │乙公得— │癸公慈母─ │哀公不辰
│胡公静
│献公山─武公寿─厉公无忌─
文公赤─成公说─ 禧公禄父─│襄公诸儿
│桓公小白─│无云
│孝云昭
│昭公潘
│懿公商人
│惠公元─顷公无野─灵公环─
│庄公光 │ 荼 │简公任
│景公杵臼─│悼公阳生─│平公骜─宣公就匝─康公贷十九世
※《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多数姓氏著作、民间族谱均称文公为太公6世孙,但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和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记载,齐文公为太公姜尚8世孙,即丁公、乙公、癸公为三代,今从此说。
齐国高氏世系
(依《春秋左传集解》、《新唐书·宰相世系》)
文公姜赤─│成公─禧公─襄公─桓公─ 惠公─子高祈─子尾虿─子良高强
│姜高─癸受─高傒─庄子虎─顷子─宣子固─
1世
5世
│ 厚─子丽─子容止─ 竖8世…………………………量16世……洪25世
│无咎─ 弱
│ 酀─ 式─ 宴─│昭子张─良夫─子羔柴10世
│ 齮
│ 发
│ ─无丕
浙江《萧山冬瓜沥高氏家谱》保存的旧谱“原系图”世系从姜太公开始计算, 现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萧山谱·原系图》制订前25代《高氏世系》。
高氏世系
1世
高傒─庄子虎─倾子顷─宣子固─┐ 厚─子丽─子容止─竖─ 鱼─区10世 ─┐
│无咎─ 弱 │
│ 酀─ 式─ 偃─张─良夫─子羔柴 │
┌───────────────────────────────────┘
└臧─石─般─┐赫─宽─│峻─奉名─鼎─邑─成─则─│不疑─兴─然─洪25世
│ │量 │不识
│赭─穹─ 岩
三 先秦诸国高氏事迹
除齐国高氏外,史籍中还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各国的高氏人物。其中一些有史料说是齐国高氏后裔,但多数渊源、后裔情况均不明。
郑国二高 先登史册
郑国高渠弥是春秋时期最早见于史籍的高氏人物,是郑国大夫。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52年)秋,周平王统率蔡、卫、陈诸国联军讨伐郑国时,高渠弥和原繁同率郑国左右中三军之中军和周平王对阵,就是在这次战役中,郑国将军“射王中肩”,成为震动华夏诸国的特大新闻,并标志着郑国从此成为诸侯中的“小霸”。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740年)冬,郑庄公对百官予以封赏,打算封高渠弥为上卿,太子忽极力反对,没有结果。后来太子忽即位(即昭公),高渠弥担心昭公杀他,先下手杀了昭公,立昭公的弟弟公子 (音尾)为国君。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741年)秋,齐侯为讨伐郑国弑君篡位之罪,出兵屯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襄邑东南),公子 不知齐国出兵的目的是讨伐自己,竟由高渠弥陪同去见齐侯,结果一起被齐国人杀死。
郑国高克为郑大夫,和郑文公不和。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十二月,狄人攻打卫国,卫国屡屡战败。同属华夏的宋齐等国出兵援救。郑文公不顾大局,趁此时机派高克率军出征,却久久不允退兵归国,致使郑军溃散,高克只好逃到陈国避难。
忠义二高 为人称道
宋国萧邑人高哀,被宋昭公任命为卿。高哀因见昭公多行不义,便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九月投奔鲁国,被待以贵宾之礼。(以上见《左传》)
晋国高赫(一作共),为赵襄子家臣。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智伯率兵包围赵襄子所在的晋阳。解围后,在襄子重赏的五名功臣中,高赫居首位。襄子解释说:“当我国家将亡,身处忧患时,对我仍丝毫不失君臣之礼的,唯有高赫一人,所以首先重赏。”(见《吕氏春秋·义赏篇》)
战国二高 圣门传人
高行子,战国时人。孔子弟子子夏向高行子传授诗书,高行子又传授给薛仓子,薛又传授给帛妙子,帛妙子的弟子就是向后人传授《毛诗》的大毛公。(见《经典释义·序录》)
高叟,战国时人,孟子的弟子。
百越先贤 拜相荆楚
越国高固,南海人。有说是齐国高傒之后的。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国灭越,高固因有才学而被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前329在位)任命为相。当时楚国还盛行苗蛮的风习,高固按照华夏的礼仪来加以改革,促进了楚国的发展。传说中五仙人骑羊为楚庭(据说在今广州)送来稻种,正是发生在高固任楚相之时。(见《百越先贤传》、《广东新语》)反映了越人高固任楚相,促进了楚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向岭南越人地区传播,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幽燕烈士 传颂千秋
燕国高渐离,战国末期人,著名侠士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一种打击乐器)。秦国横扫六国,于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攻灭赵国,逼近燕国之际,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出使秦国,伺机刺杀秦王嬴政(后为秦始皇)。荆轲出发时,高渐离和太子丹一起送行至易水边。就是在高渐离击筑的伴和下,荆轲唱出了传世绝响“风萧萧 易水寒,壮士一去 不复还。”荆轲失败牺牲5年后,燕国终于被秦国灭亡。次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高渐离隐姓埋名,投身宋子门下,充当佣人,有一天,听见客厅里有人击筑,忍不住评论说:“筑击得不错,但还有不尽理想之处。”主人听侍从报告此事后,叫高渐离出来击筑。在场的人一致喝采,都把他作上宾对待。听完高渐离击筑唱歌,客人没有不是流着眼泪离开的。秦始皇接到奏报,就召见他。有人认出他就是太子丹的门客高渐离。秦始皇念其筑击得好,就赦免死罪,但挖去两只眼珠。仍然让他击筑,听后叫好不绝,就坐得越来越近。高渐离暗中把铅装进筑里面,突然向秦始皇砸过去,可惜没有砸中,被秦始皇处死。高渐离被后人作为爱国志士的典型代代传颂。(见《史记·刺客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