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图库 | 登记 | FTP | 起名 | QQ | 论坛 | 
 · 姓氏渊源 · 姓氏族谱 · 高氏文化 · 研究会 · 名人传记 · 姓氏特征 · 高氏企业 · 大事记 · 论坛 

《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第一章(高路加1997)

发布时间:2006/7/16 23:58:51 被阅览数: 3738 次 来源: 高路加

高路加:《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一章 高姓先祖

                                一 远古高族

                            高姓第一人──黄帝臣高元

    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时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了。先秦古籍《世本》中说:“黄帝臣高元作宫室。”这个高元是见诸史籍的第一位高姓人士,职业是建筑师,专门负责为部落首领建造宫殿。而炎黄族系的一个古老传统是,地位越高,居住的房屋也就越巍峨高大。“高”字在甲骨文中作“  ”。按《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  口,与仓舍同意,凡高之属皆从高。”“高”,正是宫殿、高楼的象形,其引申义则是“高大”、“高贵”、“高尚”、“崇高”。《广韵》释义是“上也,崇也,远也,敬也。又姓。”可见高元乃是以职业得姓。上古时期,职业往往是世袭的,故尔“高”也是高元所属氏族的徽号、名称,后来就成为“姓”。《帝王世纪》说:“自黄帝以上,穴居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说明高氏族是远古第一建筑专业户,房屋的发明者。

    黄帝族本来只是远古时期中国境内众多氏族部落之一。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出自不同祖先的氏族部落,分别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末期和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当时主要有四个集团:

    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太昊、少昊就是最著名的两位酋长。太昊姓风,号伏羲氏,相传八卦就是他发明的。神话里说太昊人头蛇身,可能是出自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少昊姓嬴,他所在的部落氏族均以鸟名命名,可能以鸟为图腾。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被统称为“狄”、“戎”。其中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可能是以犬为图腾,“犬戎”又写作“薰鬻”,也就是秦汉时北方强族匈奴的祖先。

    居住在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苗”、“蛮”,其中九黎族是最早进入中原、由九个部落组成的联盟,首领是蚩尤。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其实就是八十一个氏族的酋长。神话里说他们兽身人言,头上长角,应该是以猛兽为图腾。

    居住在中部偏西的是炎帝族和黄帝族,均出自西戎。炎帝姓姜,神话里说他牛头人身,大概是以牛为图腾。西戎的主要成分羌族,是以放牧牛羊为生的部落集团。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大部分向南方和西方迁徙,形成今天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其中包括羌语支的羌、普米等族,藏语支的藏、门巴、珞巴等族,彝语支的彝、白、哈尼、纳西、栗粟、拉祜、基诺、土家等族,景颇语支的景颇、阿昌、独龙、怒等族,还有缅甸的缅语支诸族。羌族一系在历史上曾建立吐蕃、角斯罗、西夏、南诏等政权,至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嘉戎藏人还在家中供奉牛首人身的大神“额尔冬爷爷”。

    “姜”、“羌”二字古音相同,只是“羌”从人,作为族名;“姜”从女,作为产生于母系社会的姓。炎帝实际上是从羌族中分化出来,于大约公元前32世纪末向东方迁徙,进入中部地区,首先改为从事农业的姜部落的首领,故炎帝所属氏族号称“神农氏”。炎帝族进入中原后,成为“中央天帝”,也就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和东方九黎族发生冲突,失败后逃到涿鹿(在今河北)。

    黄帝族原居炎帝族的北方,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可能以熊为图腾。黄帝族过着游牧生活,在炎帝族之后由西方进入中原,在大约公元26世纪初,打败九黎族首领蚩尤,九黎退向南方的江汉流域。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中央天帝”,两族结成联盟,世代婚姻,形成后世华夏族的主源。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我国传说的远古“五帝”中有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据说高阳氏有八个能干的儿子,称为“八恺”,即苍舒、贵  、寿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高辛氏也有八个“才子”,称为“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里。实际是两个各由八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这两个部落是近亲,也许和高元所属氏族有承继关系。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颛顼为昌意之子(一说为孙),黄帝去世后继帝位,时年20,建都于帝丘,在位78年。颛顼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帝喾继任。按《史记》的这种说法,是把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列为黄帝的直系后裔。

    

                         黄帝世系

                (史记·五帝本记)    │─契(帝王世纪)

              │─玄嚣─  极─帝喾─│─尧

        黄帝─│                    │─稷

              │                    │─挚

              │─昌意─韩流─颛顼(山海经·海内经)

  

    然而近世学者指出,这种世系未必可靠。例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14页)认为颛顼和帝喾都是溶入华夏族的夷人。如果是这样,高元氏族似乎也应该属夷人。

    夷人,包括黄河下游的东夷和江淮流域的淮夷,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竹书纪年》)。其共同首领是属风姓的太昊。“太昊之虚”陈邑就是今天河南淮阳。夷人的另一位著名首领是少昊,姓嬴。“少昊之虚”在今天山东曲阜。少昊部落均以鸟名命名,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鸟鸠氏、鸟鸠氏、爽鸠氏、鹘鸠氏,还有“五雉”和“九扈”,共24个氏族。可见夷人是以鸟作为氏族标志即图腾。在古文字中,“凤”即“风”,故太昊和少昊确为同族,也就是同属夷人。淮夷中有英氏、六、蓼和群舒,即舒蓼、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活动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这几个部落的共同祖先是偃姓的臬陶。据《左传》文公五年说,当六和蓼灭亡的时侯,有人曾说:“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意思是说,由于六和蓼的灭亡,皋陶和庭坚就绝祀了。而庭坚是高阳氏八才子之一,按照古代“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高阳氏及其近亲高辛氏的确应属夷人系统了。

    颛顼的后裔为祝融,担任祭火神的官职“火正”。《国语·郑语》说祝融部落有八姓,即八个氏族:已、董、彭、秃、云、曹、斟、芈,可能是从高阳氏的八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其中芈姓在商朝灭亡时逃往江汉一带建立楚国。

    帝喾又叫帝舜、帝俊。其后裔有虞氏活动在今河南虞城一带。有虞氏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都相当发达,据说日月干支也是有虞氏创造的。商朝的起源神话认为他们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妻子简狄吞了玄鸟蛋后生出来的。说明商人(后称殷人)是以鸟(燕子)为图腾,应属于夷人系统。学术界认为嬴、偃、殷、衣(商人的姓)均为“燕”一音之转。

    如上所述,高阳氏、高辛氏本属夷人,后因所处位置(今河南境内)和黄帝族邻近,最早和华夏族溶合,后裔具有夷人和黄帝族两方面血统,故黄帝族确立了在统一的华夏族中的领导地位后,高阳氏、高辛氏均尊黄帝为始祖。古籍《素女方》中有黄帝与高阳对答之语,说明黄帝时代已有高阳氏族,为同时代人,黄帝时代的高元或许才是颛顼的真正先辈。直至后世十六国时期,还有高阳氏的后裔。后燕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的祖父名叫高和,为高句丽人,自称是高阳氏之后,因而以高为氏(见《姓氏考略》)。可见高句丽血统的高姓有由“高阳”简化而来的。然而高元直系后裔在现存史籍中竟无片言只语可供稽考。

    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高氏”条加按语说:“益州太守高颐碑云:其先出自颛顼之苗胄,裔子逢伯陵,殷汤受命,陵有功,食采齐之(缺)乐邑,世为正卿,氏采建姓。”同书还说:“罗泌云:高堂,高阳帝之初封瀛之高堂县,在高水之阳,济南之祝阿缧水所出。又柳城东南棘城实为高阳氏之虚。”故罗泌以高堂氏出于高阳。春秋时期有辩士高阳推,西汉有著名儒生高堂生,三国时魏国有高堂隆,辽代还有高唐英。后也简化成“高”,现已无高堂姓。由于古代碑刻、史籍和一些高氏族谱(如广东花都《杨村高氏族谱》)均提到高阳氏后裔有以高为姓的,故汉族高姓常自称“高阳世胄”。

                              东夷之高──高夷

    据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所考,夏商时,东夷的一支高夷仍活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似乎与帝喾高辛氏有亲源关系。高辛氏是以告为图腾,即以鹄鸟──白天鹅为部落名称,属于东夷族系。高夷可能来源于高辛氏未华夏化的一支,仍沿袭“高”作为族名。

    高夷的发源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今莒县南有汉代设置的高乡县城和高广县,还有高密县、高唐县、高苑县及晋代的高平国(金乡县西北40里)福山县,西南有高田丁,潍县西北有高黑。河北盐山县有汉代设置的高成县,还有交(古音高)黎、骊城,这是高夷北迁的遗迹。商代甲骨卜辞中多见“高”地名(见《殷墟书契前编》),说明商代时高夷已迁到河南北部。吴泽认为“高”是河南辉县北之高村,又认为“  亦在济源县左近,郭沫若释其在今沁阳附近之地,甚是。”(《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殷代奴隶制社会史》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34页)高夷的分布地已近在商朝都城附近。商代卜辞说,高地有河宗(即黄河神庙)。今河南孟津县黄河之滨有高渚,就在济源南郊,正是处于高夷分布范围之内。

    周灭商后,高夷又成为周朝的属国。《逸周书·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兼羊。兼羊者,羊而四角。”注:“高夷,东北夷高句骊。”关于高夷即后来高句丽,李巡注《尔雅》就已指出九夷之中其三即高丽。东北民族史专家金毓黻也说: 离,即为高句丽,一作高骊,亦即古之高夷。(《东北通史》上册第77、78页,社会科学战线出版社)汉代高句丽建国后,王族即“以高为氏”。(《三国史记·高句丽纪》)直至唐初,高氏仍为高丽国王族,末代王名高藏。总之周武王时,高夷即高句丽居于正东,向周朝进贡兼羊。《诗·小雅·六月》有“侵镐及方”,吴泽认为“镐即高,在今山西晋城。”北魏于此地设置高延县。这里的镐并非今西安附近的周朝王都镐京。《后汉书·郡国志》说:高阳有葛城,今新郑西北有葛乡城,又名依城,即汉代的高阳,也就是春秋时的高氏亭。据《左传》成公十七年杜预注和《汉书·地理志》,高氏亭在阳翟县西南。代郡灵邱县有高氏山,《山海经》说:“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上述山西、陕西两地的镐,以及这个高氏亭、高氏山,都是有高氏移民而得名。

    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至辽东一带。河北的高邑即汉代的高县,汉代还在今任丘县西方设置高郭县,在今枣强县东设置高堤县,在今南皮县设置高乐县;今获鹿县东南有高迁村,盐山县东有高湾镇,宛平县西有高梁河;今山西晋城县有战国时魏国的高都(北周时改为高平郡),浑源县有高氏山,长治市西有高河,辽西有汉代设置的高显县,黑龙江宾县有唐代渤海国设置的高州。从这些地名,可约略看出高夷自晋城北迁的蛛丝马迹。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东夷中的高夷从中原地区北迁至东北地区后,成为秽、貊族中的一部分,至迟于秦汉时期形成高句丽族。秽貊族最早建立的国家政权北夫余,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包括嫩江流域、松花江中下游一带。北夫余王解夫娄于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迁都至东海之滨迦叶原(长白山之南),改称东夫余,北夫余即以解慕漱为王。生于东夫余的解慕漱之子朱蒙因和东夫余王族不和,于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逃至卒本川纥升骨地(在今辽宁桓仁县)建卒本夫余国,后改称高句丽国,王族即以高为氏(见《三国史记·高句丽纪》)。高句丽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族为高姓的国家政权。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正月,废帝高殷封高句丽王高阳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自此,高句丽又常简称高丽。高句丽最初建都于卒本川纥升骨地,40年后,即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孺留王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东);425年后,大约于北魏始光5年(公元428年),长寿王高臣连又迁都至平壤(在今朝鲜境内)。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宗发兵攻破平壤,高句丽共立国705年,历28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前燕慕容晃于西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攻破丸都城,从此高句丽一直臣属于前燕、后燕,交往密切。高句丽人高云在后燕为将,并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创建北燕政权,成为历史上以高姓为君主的第二个政权(详见第三章)。后燕时,高句丽人高钦前来做人质,后留在慕容廆处为官,其子高宗率众归魏。高钦6世孙高琳成为北周名将,官至柱国大将军、犍为郡公。(详见第四章)。

高句丽国被唐朝所灭后,高氏王系断绝,高句丽末代王高藏等王公贵族及眷属3万8千3百户被先后迁至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陕南一带),后又分徙至河南、陇右(陕甘宁一带)。唐仪同二年(公元677年),封高藏为辽东都督、朝鲜郡王。后来高藏涉嫌和东北地区另一民族靺鞨策划反抗唐朝统治,又被流放到邛州(治今四川邛崃)(见《三国史记》卷22,《新唐书·高丽传》,《通鉴纪事本末》)。迁入内地的高句丽人包括王族高氏后来都融入汉族之中。唐朝时,名将高仙芝即出自高句丽(见第五章)。高句丽遗民一部分留在故地,一部分北徙成为后来的渤海王国臣民;还有一部分南迁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后裔成为朝鲜民族的成员。今我国朝鲜族和朝鲜、韩国仍有高姓,如延边高仲勋,曾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韩国总理高建曾任汉城明知大学校长、汉城市长;高仲云为韩国足球队队员;高凤城为韩国著名女大提琴手。

(待续)二 先世溯源

    从流传至今的古代姓氏书和民间族谱来看,高氏子孙均自认出自春秋齐国公族,也就是源于姜姓。齐国第一位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辅佐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开国元勋姜尚(字子牙)。而姜姓的起源又可上溯至中华民族两大始祖之一的炎帝。

                         姜姓始祖炎帝的故乡与东进

    春秋时代的史籍《国语·晋语》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的少典氏、有娇氏、黄帝、炎帝均为以各自著名首领名号命名的氏族。所以上文可理解为:少典、有娇氏两个氏族世代互通婚姻,生下黄帝、炎帝,各自发展成姬氏族和姜氏族。根据音韵学理论,在上古汉语中,典姬同声,娇姜同声,两两互为阴阳对转。故姬氏出自少典氏,姜氏出自有娇氏。《太平御览》78、《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文:“少典配附宝生黄帝”,《世本·帝王世纪》则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这就说明的确是有娇氏族女子附宝嫁给少典氏族,生黄帝;少典氏族女子女登嫁给有娇氏族,生炎帝。至于姜水的所在,据《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岐水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为渭水的北支流。渭水南不远就是秦岭,也就是古华山,岭南就是华阳。今渭水南一二里仍有一个叫作姜城堡的村庄,村西有条小河叫清姜河。村东有神农庙,庙前九圣泉据传就是神农诞生后“洗三”的地方。附近已发现作为仰韶文化特征的彩陶遗址。看来炎帝族即姜姓的发祥地就是在陕南渭水上游一带。(参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农业、草药、集市、制陶的发明者──神农氏

    古籍多记载说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例如《白虎通·号篇》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只吃飞禽走兽的肉,到了神农时代,人口众多,禽兽不够了,于是神农制造了耒耜这样的农具,教人们栽种谷物。据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所说,“神农氏”实际上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所有农业部落的总代表,是农业初期的时代称谓,与更早的有巢氏代表立木为巢,以采集野生植物果茎为食的时代;燧人氏代表钻木取火,开始熟崐食的时代;伏牺氏代表猎捕野生动物为生的时代相同。而炎帝则是神农时代农业发展崐到一定阶段,比较强大的一个农业部落的称谓或首领。

    传说中草药也是神农时代的发明。神农曾用一种神鞭叫作“赭鞭”的,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这些药草一经鞭打,平毒寒温之性就呈现无遗。(见《搜神记》卷一)神农氏还亲自尝试百草的滋味,以至曾一天中毒70次。(见《淮南子·  务篇》)《述异记》记载说,山西太原神釜冈存放着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中则有神农鞭草处,叫神农原药草山。

    集市贸易也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当时以“市中为市”,也就是每当太阳当头的时候,人们都携带着各自的多余物品,集中到一定地点互相交换,开展以货易货的贸易活动。(见《潜夫论·五德志》

    作为原始农业部落文化典型特征的制陶业也正是神农时代开创的。《古史考》说;“神农之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说明在刚刚发明农业的神农时代早期,还没有陶器,只能把米放在烧红的石头上烙熟后食用。然而《太平御览》引《周崐书》佚文说:“神农耕而陶”。说明终于发明了陶器。在距今约八千年的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比较原始的陶器。神农时代应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炎帝号称神农氏,还说明这个氏族较早从以畜牧业为生的羌族中分离出来,改为从事农业。在渭水附近的宝鸡县斗鸡台,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居民遗址,陶器里残存有霉黑的谷粒,证明这里的远古居民确实是农业民族。而从事游牧业的黄帝族直到夏代的周弃(号后稷)“教民稼穑”,才开始从事农业。周弃的母亲又是出自炎帝族的姜原。说明姬姓的周氏族仍然和姜姓保持婚姻关系,周氏族从姜姓氏族学会农耕技术,从此进入农业时代。正如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里的步行狩猎民族埃文克,正是在和同语同种的鄂伦春(意为养鹿者)人通婚中,由新娘作为嫁妆带来了驯鹿和养鹿技术。

    《吕氏春秋·慎势》说;“神农十七世而有天下”,意思是中原地区早期的农业部落经过了十七次的分支后, 其中一个农业部落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概就是炎帝族。《帝王世纪》说:“(炎帝)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黄帝)兴焉。”炎帝第八代即榆罔,先后被蚩尤和黄帝战败,从此黄帝成为中原地区各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世系

        │─临魁─  承─  明─  直─  厘─  哀  ─榆罔—

        │  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

  炎帝─│                                │后土─噎鸣─岁  (海内经)

        │              

        │    ? ─灵  ─互人

        │    ? ─伯陵─彭延

        │              殳始

        │              为侯

                       炎帝族遗迹──半坡类型文化

    如果说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裴李冈文化属于农业时代的神农氏部落,那么其后的距今约七千年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文化就应该属于炎帝族。这两种文化都是以炎帝族早期根据地渭水流域为基地。特别是半坡类型的遗址在渭水流域分布很稠密,正是炎帝族发展为部落联盟的基础。《国语·鲁语》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器柱,能植百谷百蔬。”烈山氏为炎帝族的一支。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一个陶罐中,恰好保存有白菜或芥菜一类的种籽。

                              中原姜姓诸国

    由婚姻关系结合起来的炎黄联盟,后来从原居地陕西逐渐东移,黄帝族东迁路线仍偏北,大约是经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沿中条、太行两山向东北一直到达今北京附近。炎帝族东迁路线稍偏南,大约顺渭水和黄河南岸迁徙。姜姓在东方所建重要的小国多在今河南境内,如申在今唐河县,吕在今南阳县,许在今许昌县。只有迟至周初建立的齐在今山东北部。此外,炎帝后裔姜姓小国还有伊(在河南伊阳县)、共工(在河南陕县和辉县)、陆浑(在河南嵩县)、闾邱(在河南南阳)、析(在河南内乡、淅川县)、封(在河南封邱县)、显(在河南武  县)、厉(在湖北随县)、高(在山东禹城县)、剧(在山东甾川剧县)、南(在山东)、崔(在山东济南一带)、卢(在山东长清西南)、廪邱(在山东郓城县)、向(在安徽向县)、焦(在安徽亳县)、黄(在山西汾河流域)、姒、蓐 、沈(均在山西汾河流域)。以上共24国,分布范围包括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

                           四岳──吕氏始祖

    在帝喾之子,也就是黄帝之孙尧担任中原部落联盟首领时期,炎帝族中共工氏族酋长后土的后裔伯夷担任管理炎黄部落联盟内四方氏族事务的“四岳”这一职务。这期间,继大旱之后,又发生了延续至少22年之久的大洪水。在四岳的举荐下,被尧封为崇(今陕西云县东)伯的鲧担当起治水的大任。(见《尚书·尧典》)但由于他采用的方法不当,用泥来填塞洪水,治理了9年,洪水反而越涨越高,结果被尧在羽山处死。(见《左传》昭公七年)后来鲧的儿子继承乃父遗志,领导治水,历经13年,终于获得崐成功,被推举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出自姜姓的四岳也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在今河南南阳),因而后裔以吕为氏。四岳的子孙还有被封在许、申等地的。

                            齐国始祖──姜太公

    大约公元前16世纪,帝喾后裔契的14世孙成汤建立商朝,取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可是,460年后,商朝出了个有名的昏君寸王。商寸王荒淫无度,暴虐异常,致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他还把出自黄帝族支系周族的领袖西伯姬昌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在  里(在今河南汤阴县),甚至还杀死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做成肉汤逼他喝下去。商寸王的暴行促使姬昌下定了推翻商朝的决心。

    姬姓周人的始祖弃的母亲是出自有邰氏(在今陕西武功县)的姜原。可见黄帝族姬姓和炎帝族姜姓仍然保持着互通婚姻的联盟关系。今武功县距炎帝故土渭水的源头岐山仅数十里。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教给人民栽种五谷的方法,当时的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尧听说,就请弃做农师。舜继位后,把邰这个地方封给弃,并以“后稷”为号。

    后稷的14世孙姬昌晚年自称周文王,在盟友姜尚的辅佐下,积极筹划灭商大计,为巩固后方,首先征服了西戎混夷和江汉蛮夷汝坟之国,先后取得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文王死后4年,即公元前1066年,文王子武王姬发仍然以姜尚为主帅,兴兵伐商。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即攻陷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周王朝。两年后,武王病死,太子姬诵即位,史称成王。

    周族灭商,领袖是文王姬昌、武王姬发,而军事统帅则是姜尚,其实是周、姜两族建立讨商联军。周武王的主妃,即周成王的生母,就是姜尚的女儿邑姜。这时的姬姜两族,仍然是婚姻联盟。

    周朝建国第一功臣姜尚,字子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传为姜尚著作的《六韬》被尊为后世兵家之祖。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姜尚的祖先就是因治水有功受封于吕的四岳,所以姜尚又叫吕尚。据说周文王在计划灭商的时候,求贤若渴。有一天,他梦见身着黑袍的天帝,站在叫作令狐津的渡口,对姬昌说:“赐给你一个好老师和好帮手,他的名字叫望。”文王赶紧下拜,站在天帝身后的那个叫望的老人也一同下拜。有一次文王出去打猎,出发前,太史卜了一课,说,这次打猎,得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罴,得到的是霸业的辅弼。文王满心欢喜,赶紧带着随从沿着渭水一路察看,在渭水西岸一条支流磻溪边上看见有个头戴斗笠的银须白发老人在静静的垂钓。文王走近一看,觉得和梦中老人依稀相似,就上前攀谈,这老人果然学问渊博,见识超群。文王诚恳地说:“我那去世的父亲太公曾对我说,不久会有圣人来帮助我们周族振兴。您一定就是这样的圣人,我家太公已经想望您很久了。”于是,请老人上车,一同回到岐山京城,拜老人为国师,叫他作“太公望”。

    太公望就是姜尚,所以文王又尊称他为“尚父”。虽然他满腹经纶,但大半生都是在穷困颠沛中度过的。据说他曾在商朝做过小官,因见寸王昏庸,故辞官而去。又去各诸侯国宣传他的政见,无人赏识。后来,他曾在朝歌屠过牛,在孟津(在今河南洛阳西)卖过饭,最后在年老体衰的时候,才来到渭水边,住在茅庐里,以钓鱼为生。《绎史》引《符子》文说,太公钓鱼不放鱼食,56年没钓到一条鱼。后来钓到一条大鲤鱼,从鱼肚里取出一块兵印。至今民间仍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谚语。《水经注》“渭水”条说,磻溪中有潭,叫做兹泉,就是太公垂钓之所,岸边一块大石上还有两膝跪坐留下的痕迹。《史记·齐太公世家》正义引《说苑》记载说,吕望在渭水边钓鱼三天三夜没有一条鱼上钩,气得他把衣服帽子都脱掉。后来,有个农夫告诉他,钓鱼一定要用细线、好吃的鱼食慢慢地放下水,不要使鱼儿受了惊吓。他照着农夫的话去做,第一天钓到一条鲋鱼,第二天又钓到一条鲤鱼,剖开鱼肚,里面有一条白布,上面写着“吕望封于齐”几个字。《搜神记》卷四有这么一个故事:文王曾任命姜太公当灌坛的地方官,只一年,就治理得平静无事,连风都轻轻吹,小心翼翼地不把树枝吹响。有一天,文王梦见一个美貌妇人在路边哭。文王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是泰山神的女儿,嫁给了东海神,要回家去,现在灌坛地方官挡住了我的路。因为我出行定有狂风暴雨,我担心这样一来损害了那位地方官的名声。”文王醒来后,召太公来询问此事,这天果然有大风大雨从灌坛城外经过。于是文王就任命太公为大司马。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对原商朝国土的统治,陆续把周人和盟友姜姓向新占领的土地上迁移,并建立诸侯国。武王、周公、成王共建立71国,其中姬姓55国(或56国),其余为异姓国。异姓国中以姜姓最多,也有少量是子姓(商人)、姒姓(夏人)、妫姓(舜后裔)、嬴姓(少昊后裔)等传统贵族。各诸侯国势力最强大、位置最重要的有3个:武王弟康叔封在原商朝贵族集中的地方,建立卫国;周公旦的长子伯禽被封在反抗最激烈的原奄国地方(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姜尚封在曾和奄民一起反叛的原薄姑国地方,建立齐国,以营丘(今山东临淄北)为都,称齐太公。卫、鲁、齐是周朝控制商朝旧地重要支柱。成公还授命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即有权征伐有罪的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由此可见姜姓在周朝地位的显要。春秋初期,齐国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南以泰山山脉与鲁为界,东与纪(今山东寿光南)为邻国,东南则为莱(今山东黄县东南)与莒(今山东莒县)、阳(在今山东沂南南),西南还有遂(今山东肥城南)、谭(今山东济南东)、鄣(今山东东平东北)等几个小国,北至河。”(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齐太公姜尚大力整顿国政,尊重当地土著夷人的风俗,简化繁琐的礼仪,实行有利于发展工商渔盐各业的政策,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受到庶民的拥戴。后来,齐国援用成王所授征伐特权,至桓公时,兼并诸侯国35个之多,成为华夏诸国中最富强的一个。高氏就是在这个时期崛起于齐国的政治舞台,并扮演着类似先祖姜太公在周朝那样的重要角色。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高路加书第七章节选:南方高姓(江苏)下
  • 高路加书第七章节选:南方高姓(江苏)上
  •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高家QQ群
    姓氏渊源
    追本渊源 姓氏情结
    迁徙分布 古今支系
    姓氏族谱
    家支世系 辈分排行
    一统族谱 族谱大全
    高氏文化
    高氏文字 风俗习惯
    墓志颂文 高氏语言
    高氏婚姻 氏族节日
    |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刊登 | 网站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本站顾问:QQ365079724 645019659 站长:QQ153750601 手机:013952237076
    版权所有 2005-2008 高氏家谱网(GSJP.NET) 效果 1024×786
    Copyright 2006-2008 WWW.GSJ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QQ群:11575194(满) (2):25216848(满) (3):27261498(满)
    QQ群(4):29809373(满) (5):29808828
    苏ICP备06039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