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是通过演出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世界剧坛占独有特殊的位置,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但其过程是漫长的,到了宋元之际才得以基本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基本形式。 高姓人在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演出骨干都起到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作用。 一、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 宋元南戏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在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形成的。而明清传奇,则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为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嘉靖盛行,万历极盛。高则诚、高濂,都是南戏创作的重量级人物。 高则诚生于130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有南戏鼻祖之称。他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阁巷镇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 高濂,明代戏曲作家。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人。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高濂所作传奇戏曲《节孝记》,分上下2卷,包括两个剧本。上卷《赋归记》写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节操;下卷《陈情记》写李密侍奉祖母的孝道。《玉簪记》描写女道士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故事素材来源于《古今女史》。写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入金陵城外女真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一日妙常乘月明弹琴,潘生寻琴声来访。潘生奏〔雉朝飞〕,妙常奏〔广寒游〕,情意愈合,潘生遂以情挑,妙常以礼相拒。又一日,妙常在屋中假寐,潘生来访,在书桌上得妙常题情诗,遂共明心愿。一夜,潘生赴约会途中,被姑母训诫,又逼他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 二人相泣而别。后潘生及第授官,得以成婚。全剧共34出,成功地表述了人物的心情,没有雕凿、堆砌的痕迹。是一出长期流传演出的名作。所作传奇戏曲还有散曲。现存小令十余支,套曲十余套,见于《南词韵选》、《南宫词记》、《吴骚合编》、《词林逸响》等书。此外,有《雅尚斋诗草》初集、二集,《芳芷楼词》和《遵生八笺》等。 二、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古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全元曲,收入了高文秀、高茂卿、高明、高安道、高栻、高克礼等的著作,这些都是有特别影响的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 一是高文秀。高文秀,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府学生员,早卒。擅作曲。他是个多产的青年作家,所作杂剧,现知有34种,数量之多仅次于世界文化名人戏剧大家——关汉卿,故有“小汉卿”之称。其剧作题材广泛,其中水浒戏最多,关于写黑旋风李逵的戏就有八种之多。现存有杂剧《双献功》、《渑池会》、《襄阳会》、《遇上皇》、《谇范睢》,其中以《双献功》成就最高。 《双献功》是以水浒英雄李逵为主角的杂剧。写李逵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孙妻郭念儿与权豪势要白衙内私通,约定在进香路上一起潜逃。白衙内竟然随意借个大衙门坐堂,待孙孔目来告状时,借机把他打入死囚牢里。李逵知道此事后,并没有鲁莽地抡起板斧去劫狱救人,而是扮做一个呆头呆脑的庄稼后生,去囚牢里给孙孔目送饭,以笨拙的言行麻庳牢子,并骗其吃下放了蒙汗药的香饭,然后救出孙孔目,放走押在牢里的其他人。第二天,李逵又乔装打扮成一个“伺候人”,混进白衙内家中,趁白衙内醉眼朦胧,让人添酒之际,杀死白衙内与郭念儿,提着两个人头上梁山献功。这出戏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李逵只身深入敌人营垒,智劫牢狱、府衙杀奸等矛盾冲突,以及粗人用细这一喜剧性的安排,刻画了李逵在这一特定戏剧冲突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机智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李逵不畏艰险救人危难的高贵品质。 高文秀的另一杂剧《渑池会》,后人演出时也称《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编写的。其剧情大意是写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击败秦王,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对此不服,不愿与他同列,派人毒打蔺相如一顿。蔺相如以国为重、公而忘私的行为,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知错改错,负荆请罪。它通过对蔺相如以国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的描写,表现了团结御侮的主题思想。 二是高克礼。高克礼,字敬臣,号秋泉,河间(今属河北省)人,一作济南(今属山东省)人。曾任县尹,至正八年任庆元(今属浙江省)理官。治政以清净为务,不为苛刻,以简淡自处。与乔吉、萨都刺、杨维桢交游,年辈当亦相若。事见《录鬼簿》、《赤城别集》卷二《重见推官厅记》、《元诗选·癸集》。工小曲乐府,名噪一时。明·贾仲明吊词称:"碧桃红杏说高蟾,黄阁风流夸士廉,铨衡权谁宗行俭。文章习子瞻,任县宰才胜江淹。生子学双渐,娶妻如蔡琰。秋泉公,归去陶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三是高安道。高安道约元英宗至治初前后在世。工作曲,散布四方。有御史归庄南吕小曲,已佚。今见行云一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三、清、近代地方戏 清代的地方戏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批判,进入了现代戏曲时代。京剧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成了“国戏”,到现在已有各类剧种360多个。剧团的著名濱员,演出的艺术形象都不乏高姓人。 剧团著名演员有京剧老生高庆奎。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字子君,北京人,原籍山西榆次。京剧名丑高四宝之子。幼坐科“祥庆和”科班,从贾洪林的叔父贾丽川习老生。十二岁登台。十七岁“倒仓”后曾一度当了“ 底包”,因兼搭名班,所以常与各流派名演员接近。这一时期他悉心揣摩贾洪林的唱、念、做及各大名流的优长,兼蓄汇通,为自己以后的自成一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能做到不死学一个流派,善于突破行当,勇于改革创新,以杂学多收,渊深博广见长。他初宗谭派,嗓音复原后,更加甜脆宽亮,高亢激越,又吸收孙菊仙、刘鸿升的演唱特点,并借鉴老旦龚云甫、花脸裘桂仙之唱法,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高派”。演唱各派剧目时,常常引入不属于本剧目所属流派的唱腔、唱法,在自己的独有剧目中,更广泛的汲取各家之长。 高庆奎在老生之外,能演老旦戏、武生戏和铜锤花脸戏。又能在同一出戏中饰演不同身份、性格甚至不同行当的人物,如《鼎盛春秋》中,前演老生伍子胥、后饰花脸姬僚;全部《借东风》中,《群英会》演老生鲁肃、《借东风》演老生诸葛亮、《华容道》演红生关羽。高庆奎嗓音高亢,它的唱一气呵成,山川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不同于谭派风格的“疙瘩墙”。念白铿锵秋津、顿挫有致。表情精细,做工深刻老练而不过火。因幼曾坐科,武功、工架及各种表演技艺都很出色。通过全面的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感情,是高派的主要特色。高庆奎的嗓音高、亮、甜、脆,音域很宽,音色丰富,能演老生、花脸、老旦等几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高庆奎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斩马谡》、《碰碑》、《胭粉计》、《赠绨袍》、《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哭秦廷》、《铡判官》、《掘地见母》、《钓金龟》、《独木关》等。弟子有李盛藻、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衡等。 地方戏有徽班花旦高朗亭。 高朗亭(1774~1827),中国清代徽班戏曲演员。工花旦。艺名月官。安徽安庆人。祖籍江苏宝应。17岁随三庆徽班进京,领衔主演,声名鹊起。1803年30岁时任三庆班主。清乾隆五十年(1790),高宗弘历80寿辰,高朗亭应聘率安庆班到北京献艺,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更其班名“三庆”,诸腔并奏,令人耳目一新。三庆班的演出,轰动京师。此次进京,不仅打破了昆腔长期独占京都剧坛的局面,而且引来了“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的相继进京,合称“四大徽班”。高朗亭的三庆班始终居领衔地位,被誉为“京都第一”。他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为北京艺人行会组织“精忠庙”会首,负责解决伶界纠纷,筹办梨园公益事业。高朗亭善南北调,表演精湛。他大半生是在北京度过的,正是京剧孕育形成的时期。他从汉剧、秦腔、楚腔、昆剧等剧种及民歌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徽剧的表演表式及声调唱腔,培养了陈喜官、邱玉官、苏小三、双凤官、沈霞官、沈翠林等著名旦角,为促进徽剧向京剧演变及形成作出了贡献。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由于四大徽班的创业者的几位领导人(注:高朗亭、程长庚等)不断艰苦奋斗与互助,奠定了百年基础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 ”(《梅兰芳文集》)。 此外,演出的艺术形象就多了,特别是高姓太始祖姜尚、赐姓始祖高傒及唐、宋一些宰相、将军的戏很多。根据《封神演义》所撰剧本,把姜子牙,受君尊宠,百姓爱戴的高大形象以及兴利除弊、辅佐朝政,治理国家的丰功伟绩,通过《点将封神》、《背榜下山》、《摘心楼》、《文王访贤》、《子牙登车》、《斩三妖》等数十个剧目,表现得完美无缺。荆河戏演出的《文王访贤》就是讲时的商朝时期,纣王宠妲己,陷害忠良。姜子牙因执神砚打死琵琶妖邪后,为保全性命,而借水盾来到西岐。闲无事,在渭水溪边垂钓。这时,姜子牙的“百家宗师”的才学,治理国家的大略,已在商纣时期崭露头角,普天下的人无所不知:“得子牙者,得天下”。周文王为灭商兴周,带着儿子、军师前去拜访子牙。说明子牙是建国治国的贤能,周文王为日后大周江山而不耻访问之举,高傒辅佐小白几代君主,所撰戏剧也不少。。演出高姓人的戏,尤以宋朝人物为多。高行周、高怀德、高怀亮、高俊保(高琼)、高文举、高宠等。当今京剧把歌颂高宠《挑滑车》的戏,列为了武生戏的样板,是戏剧讲座的重点内容。《南唐之战》、《斩皇袍》都是京剧演出的重点剧目。《南唐之战》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时称浩王,由余洪挂帅向大宋进犯;欲夺取大宋江山。宋太祖赵匡胤怒火冲天,命高怀德为元帅,史彦魁为先行,亲征南唐。一路过关斩将,轻取了南唐城,实为入了余洪的空城计,元帅高怀德等一并遭擒。赵匡胤孤军把守,兵尽粮绝,派人回朝求救,御妹赵美容遣子高琼前往救援。高琼路经双锁山,被双锁山女寨主刘金定逼迫上山,刘金定见高琼英俊潇洒,气貌非凡便主动求婚,结为夫妻。后高琼独至南唐,因奋力通杀四门而患重病。高琼病危之时,按约定焚香求救于刘金定。金定别母下山,勇猛杀敌,进得城去,求先师治好了高琼之病后。夫妻合力势不可挡,打败了余洪。救出了皇舅赵匡胤、帅父高怀德及史彦魁等,取得了南唐之战的胜利。整个故事内在联系紧凑严密,曲折生动。反映了高怀德、高琼等高姓历史人物及其家族对大宋江山尽忠效力的高贵品质,及其英勇善战为人忠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高大形象。高文举的戏全国至少有200家以上的剧种演过。《珍珠记》是明代传奇作品,又名《高文举珍珠记》,此剧写儒生高文举无力偿还所欠官银,富翁王百万代为缴纳,并以己女王金真妻之。文举上京应试中状元,被丞相温阁逼赘为婿。赣剧和婺剧的《合珍珠》、潮剧的《扫纱窗》、莆仙戏的《米糯思妻》、河北梆子的《夜宿花亭》以及秦腔、川剧、河北梆子、西路评剧、河南曲剧、哈哈腔、定县秧歌的《花亭会》等都是此剧的经典版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梨园戏《高文举》,其情节与《珍珠记》不同。高文举倔强、有骨气,敢于斗争,有专家称此本可能保留了明初南戏《高文举》的思想艺术风貌。该剧是小梨园七子班传统剧目,由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整理上演。这些栩栩如生的高姓先祖及名人形象,常演不衰,为群众喜闻乐见。
(家协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