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之后的历代渤海王都沿袭渤海郡王或渤海国王号。对此,有人注意到唐高祖李渊弟之子奉慈与活跃于九世纪三十年代的高崇文两例,指出渤海郡王号本为唐国内通用[1],渤海国王大嵩璘(794-809)晋升渤海国王后,渤海郡王以下的爵位均授予在唐的所谓“中国人”,而且都是渤海高氏[2]。事实上,大嵩璘之后仍有唐人被封为渤海郡王,如高固(《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表”及“高固传”)及高崇文之孙高骈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下“高骈传”)。而且,在渤海郡王之外,还有许多高氏按唐的九等爵制受封各色爵等,如渤海郡公高元裕、渤海郡开国公高少逸、渤海县子高重、渤海县侯高适等[3]。 而且,如果沿此线索追溯到唐以前,也有人得到这个爵号,例如根据唐初的“渤海蓨人”高懲墓志铭及序,可知高懲生前为银青光禄大夫少卿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而其五代祖曾被封渤海郡王[4]。此外还有其他高氏被封为渤海郡公等,如隋高颎就曾晋升渤海郡公(《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其子高表仁则以大宁公主驸马都尉受封渤海郡开国公[5]。 看来,早在大祚荣被册封渤海郡王之前,渤海郡望的高氏已经有许多人受封渤海郡王、渤海郡开国公、渤海郡王等爵号了。这自然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一个记作“渤海人”的高氏的墓志铭也同样吸引了渤海研究者的关注。这墓主就是高句丽末代王孙高震。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75条载,献书待制杨憼撰“唐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特进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郯国公上柱国高公墓志序”有云:
大历八年夏五月廿有七日,右金吾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公毙于洛阳教业里之私第,春秋七十三。前年四月十二日,郯国夫人真定侯氏先毙于博陵郡,……礼也。公讳震,字某渤海人。祖藏,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朝鲜郡王柳城郡开国公;祢讳连,云麾将军、右豹韬大将军安东都护。公迺扶余贵种,辰韩令族,怀化启土,继代称王,嗣为国宾,食邑千室。……
从墓志可知,墓主高震之祖乃高句丽的亡国君主高藏。高震身为高句丽王室后裔,却自报渤海人,使该段墓志因此显得颇不寻常。韩国学者宋基豪以此作为渤海是高句丽人的后继国家的有力证据。其理由是,高句丽灭亡后,许多高句丽遗民参与渤海的建国并在渤海的权势贵族中占据高位,他们从政权初创时起便长期追随渤海王族大氏,作为王室后裔的高震从中体会到与渤海国间的一种“同质性”因而自报渤海高氏[6]。 显然,宋基豪将这里的“渤海”视为大祚荣建立的渤海国,但他并没有说明理由。高震亡于大历八年即773年,距渤海立国已有七十五年,因此若单纯从时间上看,墓志中的渤海完全有可能指渤海国。而且诚如宋基豪所言,因为高句丽在渤海建国过程中的特殊位置(如后述)以及亡国之后寻求依托的遗民心理,一些旧高句丽自称渤海人的可能性也未必不存在。但问题是,高震并不生活在渤海,且亡于远离渤海的洛阳私邸,这些现象使人难以将其与渤海国联系起来。 高句丽灭亡后,数万高句丽遗民被强行迁到唐土的各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高丽传”《三国史记》卷二十二“高句丽本纪”第十等)。关于高句丽末王高藏,《册府元龟》卷一千“外臣部”亡灭条中有如下记载:
高丽王高藏,高宗仪凤中,授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居安东,镇本蕃为主。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圣历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蕃。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
在唐王朝强大军事进攻下,高句丽亡国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高句丽遗民,唐高宗让高藏留在安东并对其加官进爵。然而高藏对唐廷阳奉阴违,私下里与靺鞨部落串通谋反。事泄,唐廷招回高藏,另行发配四川邛州,在安东的高句丽遗民,除去贫弱者仍令滞留安东外皆流放关内河南陇右等地。 高震一家迁徙的具体情况不详,他们可能没有随高藏去四川而是直接去了河南,也有可能先到四川,后辗转至河南。当时,大祚荣尚未建国,或建号“震(振)”不久,正忙于躲避唐廷的追击,还未称渤海。从时间上看,高藏等移住唐内地时高震还未出世。700年出生的高震很可能在唐土度过一生,至少在洛阳长期生活过。也就是说,高震与渤海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荣辱与共的历史积累,他与现实的渤海国不仅存在空间上的距离,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抵牾,无法想象他如何会与远在东北的渤海国扯上关系。况且,在唐廷,在中原人看来,渤海不过一夷狄蕃邦,高句丽人在中原人前表明自己的高句丽人身份尚且觉得有失身份,怎么会自称渤海国人,自取其辱。晋“永嘉之乱”期间,有渤海高氏到高句丽避难,因此高句丽人可能因此得知中原高氏的存在。在隋以后中原王朝一次次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也有许多高句丽人逃入中原地区。据姚薇元考证,渤海高氏中就“混”入有高句丽人出身的异民族[7]。高句丽人附会渤海高氏,是因为这些高句丽人以出身东夷在中原备受轻视,所以冒充渤海高氏以抬高身价。高震自号渤海人一事,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事实上,外姓人附会渤海高氏者大有人在。前面提到的高颎也是一例。本传载,“高颎,字诏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池田温指出,高颎虽然以汉人贵族自居,但他身上却带有浓厚的鲜卑人色彩[8]。高震之举实际上与高颎如出一辙。另外,高震的婚姻状况也给人一点提示。高震夫人侯氏是博陵人。侯氏乃博陵第一大姓,而洛阳也是渤海高氏的又一大集中地区。高震必定要而且必须攀上渤海高氏,才能门当户对,因此他完全不可能与渤海国的高句丽人抑或靺鞨人搭上任何关系。 这样,就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渤海郡王号出现于唐授予大祚荣之前,并且其后也并行使用;二是高句丽王室后裔的高震也自称渤海人。高句丽王室后裔虽远迁唐内地,但诸如王孙高震的行踪等事,肯定在唐王朝掌握之中。也就是说,上述事情唐朝廷确知无疑。那么唐廷又为何再封大祚荣呢?是事出偶然,还是唐廷另有图谋? 关于渤海国名之由来,近代以来,各国的中国东北史以及渤海史研究者已有几家之言,但除近年赵评春有专文论述外,多为概说,缺少必要的论证;但毕竟这些概说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解题的线索。这里就参考先学的诸成果,试对渤海国号的由来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