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科普事业奠基人高士其纪念馆中陈列的“高士其家族世系表”存在错误和不详之处。为此,我查阅了高氏家谱光绪元年(1875年)的刻本。现结合高士其的回忆录和高家族人提供的信息作高士其家族先辈考订。
以高士其的入闽始祖为第一世,传至高士其已是第十二世。
高士其的父亲高赞鼎,字迪庵,曾留学日本,喜欢作诗,是前清外务部的官员。母亲何咏阁幼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爱读书写诗,写得一手柳体好字。
高士其的祖父高清恪,乳名眘,字孝謹。高士其在口述的回忆录中说他的祖父字伯谨,这在其家谱中无记载。其家族第十世诸公之名中间的“清”,和字中间的“孝”是对应的。如其弟三人是:清桢,字孝笃;清勤,字孝勖;清察,字孝威。估计伯谨应当是对他的一种称呼。由于他是长子,称“伯”当在情理中,其他各房的同辈长子都有此号,如伯隅、伯固等。高士其的祖父在前清光绪末年被任命为江苏省嘉定县县知事。他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是一个有名的清官,为人民做了两件好事,一是灾年免田赋,二是赈灾济民。那时候,正值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忧国忧民,感慨万千。
高士其的曾祖父高涵和,学名淩汉,又名运铭,字蔼臣。据光绪元年的高氏家谱刻本记载,他名中的“汉”字与其六世祖高汉章相重,犯了讳,所以在“乙亥乡试榜后呈改名涵和”。
高士其的八世祖高福康,号菊屏。同治元年(1862年)任云南知县,后为照顾家中老人调任浙江署龙泉县知县。后“借补布政司经历,总办行营粮台,克复玉山,奏准开缺以同知留浙补用,加三级,摄理乐清县知县”。后因生母逝世,回籍。诰授奉直大夫,晋授中议大夫。现在的高士其故居就是高福康当年购置的,系高福康派下房产。后裔便在此居住、生活、繁衍。
高士其的七世祖高超,字在鲁。因“家计绌”,先随其叔父做绸缎生意,后自立门户,不仕。
高士其的六世祖高国章,先名汉章,字允倬;以孙贵,诰赠中议大夫浙江同知加三级。
高士其的五世祖高嵩基,字奕甫,号海岳。自幼家贫,但刻苦读书,是高士其家族中第一位为官者。乾隆壬戌会试以明通榜授晋江教谕,调补寿宁,奉满赴选,补授山东武城县知县,在任三年,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甲午秋服阕署建阳学训导,随后授惠安学教谕之职,病故于任上。
高士其的四世祖高可仰,字圣谟,号景斋;三世祖高崇程,字履丰;二世祖高祥云,字文凤。
高士其家族的入闽始祖高玉宇,在明朝晚期偕兄弟自山东入闽,先居长乐南乡,随后迁徙到省垣(福州),夫人陈氏。在道光年间六世祖高腾初修的家谱中有一篇其兄高城撰写的“高氏说”,该文记载,本氏由来“谓有四派,余家既无旧谱,不复远溯,非敢忘也不敢诬也。若高氏之望多称渤海,而玉宇公当明季时自山东入闽,墓碑乃书中山。按史乘,汉渤海郡属今河间、天津二府;中山古鲜虞国为今正定府,与山东相距为近。然渤海既属阔疏,中山亦无的据。”可见玉宇公自山东入闽为不争之史实,然而渤海之说,因其“既属阔疏”无法得知具体地点;中山之说也因证据缺乏,而无法确定。高城在文中写道:“余少时窃闻先世居南营,在榕城嵩山之麓,隶闽县之左一坊境,曰中山。”据此,他推断,玉宇公墓碑上所书“中山”是指当时所居住的地方。高城对此十分谨慎,他写道“用是滋惧,谨缀谱略,不敢侈引远征,惟定为中山高氏。”
光绪刻本卷三第十九页“存疑”中有一条:“玉宇公或谓从戚少保入闽,未知确据。”通观家谱,均无玉宇公行伍出身之记载。查《辞海》,戚继光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于明万历丁亥年(1587年)去世。根据光绪刻本记载,玉宇公生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那时戚继光已去世10年。可见,称玉宇公是跟随戚继光南下抗倭而入闽的说法实为误传。作者:高学冠 ------《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