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高氏族谱序 |
发布时间:2013/1/18 10:58:50 被阅览数: 3502 次 来源:
高氏家谱网 |
|
|
|
|
|
1、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善的修史制度。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是重要的史料。重视家谱,是人类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现。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研究“人民的历史”,不能不依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浩瀚的家谱遗产。家谱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 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州)。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州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洪18世孙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宗支繁茂,后世各地尤其南方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 唐代先后受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之名将高崇文,先世自渤海蓚县迁居幽州。崇文公南征北讨,逝于今江西吉水皈仙,后裔广布赣皖湘鄂,一支迁至今湖南澧州,繁衍拓殖,今成巍然之大族焉。 余为探寻高姓的发展脉络,从1993年起跋涉十余省,终于1997年公开出版《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一书,并发表多篇研究文章。今欣逢澧州高氏重修家谱,家协先生嘱为之序,既觉惶恐,又感荣幸,谨据本人研究心得,恭撰此文以为贺。 2008年清明节撰于广州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享受副部级待遇高德原 《澧州高氏族谱》四修主修高家协嘱我写则序言,由于相关信息知之甚少,诚恐难当。然而,当我读过《澧州高氏网站》的资料、澧州高氏专辑《血脉情缘》上的文章之后,却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澧州高氏族谱》四修的倡导者、支持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潜心研究,协同努力,耗时四年,修成了一部顺应族愿,富于开拓性和完整性,堪称澧州高氏族史上最高水准的新族志,令人欣然。特将感慨和感想一吐如次: 一、四修族谱顺应了澧州高氏族亲心愿 我已七十有四,离开石门老家五十余载。年纪愈大,离乡愈久,思亲念家愈深。曾同儿孙商议,为祖父立碑,感恩先祖,佑我儿孙。苦于不知生卒、出生地,极为遗憾,只好在碑文中写道:“祖父先甲,生卒难寻。幼听父言,迁自洞庭。”这次读谱,始知祖父曾是澧州三修族谱的协修人,顿觉亲情相近,血脉相通,对先辈油生无限敬意。常言道,人留子孙草留根。我深知高氏族亲不是那种“数典忘祖”之辈,但经80年苍桑,老谱无存,已到“无典可数”之境。欣好今日族贤,历经千辛万苦,觅得三谱孤本,修成四谱,留下珍贵史料,让子孙“有典可数”。真可谓顺应宗愿族心,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利在我辈,功在子孙千秋的好事大事。行笔至此,我不能不代表族亲向领修高鹏程、高德知,主修高守泉、高家协,编修高德重、高守波,首士高云安、高家荣、高家培、高家乐、高永胜、高守先,护谱功臣高永红,已故发起人高永业,及广大采丁员诸公,致以深切敬意和感谢! 二、四修族谱开拓、丰富和深化了澧州高氏族史文化 续修族谱,著成谱书,不只是姓氏排列,长幼有序,最重要的是将永续不断地系统地族史文化和宗族精神积累起来,供后人借鉴、传承和发扬。本次修谱正好进一步开拓、丰富、深化和完善了澧州高氏族史文化,并突显三个特点: 第一是四修族谱继承了先人三修族谱的历史成果。澧州高氏曾于1866年、1917年和1928年三修族谱,充分体现了前人的集体智慧和认识结晶,它们是澧州高氏族史上的重要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先人走过路程的历史轨迹。如:1928年三修澧州《高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皈仙高氏出身的高迁公,由慈利知县致仕后,落业澧阳城珍珠街。嫡传三代,分为六房。后裔房复分房,支更生支,六门林立,南北杂处,继继承承,兴旺繁衍,至数百年来成为澧水流域的高氏旺族。这是80年前先贤在继承前两届修谱认识基础上得出的认识成果,为我们树立起高迁公是澧州高氏的祖先。三次修谱这笔历史遗产弥足珍贵,本次修谱给予了充分肯定,使新谱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第二是四修族谱认定了江西吉水“皈仙高氏是澧州高氏故里”的新成果。我十分崇敬高家协、高守泉二公,为弄清澧州高氏的血源故里,不辞劳苦,两次深入江西省吉水、吉安、遂州、泰和、井岗山等市县调查,认真查阅和摘录当地几经续修的《皈仙高氏族谱》、《皈仙高氏宗源图》和《皈仙高氏总谱源流引》等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吉水县双村镇高家村高氏后裔,进行交流座谈;拜谒和察看高氏祖居古村落、高氏宗祠、高氏牌坊等历史遗存。他们的活动基本弄清了吉水皈仙是以高崇文为一世祖的南方高氏发源地,皈仙是江南高姓的宗源;印证了澧州三修族谱中所载高迁公是从江西吉水过来的“徙澧始祖”,皈仙高氏是澧州高氏的先祖。这种认定十分重要,为澧州高氏子孙求根索源,深入探讨高氏发展血脉奠定了认识和事实基础。 第三是四修族谱吸收了当代高氏族谱研究的共同成果。〖HT〗〖CX〗高氏发脉源在哪里?皈仙高氏来自何方?修谱诸公追根究底,加强与全国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联系,出席世界高姓宗亲联谊会活动,与山东、浙江、湖北、江西等地高姓集聚地宗亲联系沟通,广泛收集和思考当代学术理论界关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从而印证和肯定了1866年首修澧州高氏族谱时的看法;澧州高氏源自姜太公11世孙高傒(渤海高氏的得姓始祖),50传至唐宪宗时代的南平王高崇文,再23传至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皈仙高迁。元末明初,高迁“宦游慈利,落业澧城”,成为澧州高氏的祖先。传递至今,又27代,高氏传人,广布大江南北和海外寰宇。国内高姓人数已达1400余万,居全国姓氏第15位。我也有同先贤和研究者关于“天下高姓出渤海”的看法。修谱诸公经过研究思考,还增加了《高氏宗源?姜吕世次》,补齐了《高氏历代源流派衍图》,校正了《南平高氏世系》。这样,本次修谱就将澧水流城高氏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地摆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深化了澧州高氏与中华高氏血缘脉络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能以高姓氏族文化如此源远流长而倍感自豪。 第四修族谱系统说明,高迁公是澧州高氏的祖先,江西吉水皈仙是南方高氏的故里,高氏源自姜太公11世孙高傒,从而使得这部谱书在内容上具有许多补充和开拓,在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在逻辑上更为准确规范,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无愧为澧州高氏族史上最为权威的高水准的新族志。 三、四修族谱,凝聚族心,为澧水流域的社会发展和中华崛起续写新篇章 我十分赞同四修族谱提出的基本宗旨,是为弘扬民族文化,发扬高氏传统美德,激励高氏族众,加强族亲联系,兴族报国。我还想提出两点希望: 第一,要增强和维护澧州高氏族亲凝聚力。我们的祖先高迁公选择澧州城珍珠街而居,繁衍子孙,颐养天年,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老人家具有战略眼光。澧州古城,在历史上是澧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千古钟灵之地。据考证,澧县城头山在距今6000年前就被开发筑城,文化底蕴丰厚。高迁公曾有三子荣登举人进士榜首,在兰城传为佳话,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我们要从心底敬重高迁公是澧州高氏先祖道德形象,珍视澧州城是澧水流域高氏的故里。为使高氏薪火永传,增强族亲凝聚力,倡议日后子孙取名,宜遵循三修谱时制定的《澧州高氏派行》70字顺序,目前大约已排到20字,尚有50余字备用,可延续数百年。近代盛行单字名,任意取名,恐将前世莫能追忆,后辈长幼难分。70字派行,字韵铿锵,朗朗上口,内涵丰富,好记易传,是澧州高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此而行,不仅名字可以取得规范艺术,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氏认同感、亲和力和社会和谐。再者国家已将清明定为重要节日,宜广泛开展扫墓祭祖、缅怀先贤活动。如日后条件允许,择机举办先祖高迁研究纪念活动,或重修祖祠,都会顺乎宗心族望。 第二,要坚持和发扬高氏族风家风传统美德。讲忠尽孝,是我国儒学的重要思想,与现代提倡的社会道德相一致。在高姓历史上忠臣孝子众多,阐发忠孝伦理不乏其人。将忠孝结合化为族风家风者,要首推明朝时期,江苏无锡著名学者高攀龙。他是当时儒者之宗,名声显赫。他在传世之作《高子遗书?家训》中写道,做人要“以孝义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我认为这四句话,可作为高氏族风行为规范。他还提出子孙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之言,可作为高氏家风要则。先祖高攀龙倡导的族风家风,言简意赅,高氏子孙应铭记、发扬和践行,作为教育和培养后辈的传家宝,以兴族报国。 渤海涛汹涌,皈仙高氏乡。 澧水河汤汤,武陵山苍苍。 六千年城头,钟灵永菲芳。 高迁公子孙,族兴薪火旺。 社会倡和谐,人民享小康。 期盼我后生,为国续华章。 2008年清明节撰于北京
|
|
|
|
|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
| |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沩宁高氏序 资阳高氏六修族谱
|
【字体: 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