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宣传部长、《今日中国论坛》杂志总编辑牧歌批示:
鹏程同志对家谱的研究工作已经上升到专家水平,可喜可贺,值得鼓励。
谈家谱的法律地位与社会地位
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谱、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许多问题。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我国的家谱撰写早在周期就有,但多为官方所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的规范,它能够规范人论,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二〇〇一年二月七日,文化部办公厅“办社图函(2001)29号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文件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关重要意义。”
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如今兴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和弘扬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建设和谐家庭,更需要和谐的人格,所以,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能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
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内容丰富生动; 如果我们现在也能把家谱修好,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目前社会上对续修家谱的反映还不是很热烈,这与家谱观念不够有关,但好在现在已经不反对、不排斥、不禁止了,有些地方还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如今大多数的孩子除了知道自己爸爸和爷爷的名字外,很少知道上几辈人甚至祖辈的名字,因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延续过去家谱体例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关于人口计划生育的时代背景,对新的家谱体例做些适当的创新与调整、修改是必要的。如澧州高氏家谱在二〇〇八年的四修家谱时对前三修女性嫁出及其外甥与男到女方落户的俗称招郎不登记的旧传统规范作了必要的变革,已将同姓嫁出的女性与夫及外甥,包括“招郎”及子孙一一登记于家谱中,维护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国策,这一举措值得提倡和推广,大大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正确的掀起一个通过血脉的认同上升对家族的认同进而上升到民族的认同的一个兴修、续修家谱的新热潮,这是一个较大的具有法律意义补充的系统工程。
家谱,它记载一个姓氏家族或某一分支的宗族氏系和历代祖先的名号谱籍,有些地方把族谱也称家谱,家谱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炎黄子孙根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它具有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它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不管你迁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连着你,血缘和亲情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藏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家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家谱体现了宗法与人论这一维系家庭、家庭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函。不管你是何姓何氏,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旧,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同时,家谱也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春秋,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家谱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由于家谱的出现,它本身就起着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
中国人重土特产,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大家都知道: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海峡两岸的人民都在祭拜。百家姓氏同为炎黄子孙的涓涓血脉。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庄严、肃穆、虔诚而崇敬的历史感,将会促使人们名词家谱及家训志,回归民族魂。
“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家谱它能给后世人提供德行修养的范例及榜样,以启迪教育后世人;它能使族人知道先祖为何人,彼此辈次谁高谁低,从而可避免不分辈次乱取名字的混乱现象;它能给地方修志、国家写史提供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家谱中所流传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人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态度来讨论家庭和家庭氛围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主要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重要部分。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仍可借鉴的有益部分,这与当代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公民道德规范纲要的精神是基本相符的。
家谱,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及后裔的根也在中国大陆。海内外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谍,任何障碍也阻隔不了炎黄子孙的民族亲情,挡不住飞隔千山万水的同族谱的接续传承。
众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诚心灵,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庙、神龛等建筑辉煌和地域特色。随着祭祖礼俗与儒、佛、道教的影响融合便形成了独特的祭祖规制、原则和程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部分内容与成份,实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历代族谱,包含着华夏山河人杰地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近代史以来,特别是六十年代的“破四旧,立四新”,彻底清除“封、资、修”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遭遇到毁灭性的破坏,家谱也被列为封建旧文化物品,属抄禁之物,这也是导致至今很多家族的谱谍未能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是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究姓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各个家族在各个时代的英杰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家谱的忠实地记录家族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人物与事件。中华民族由千万个大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因此一部完整的家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史的经历。修撰家谱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实际也是为续修民族发展史作出贡献。
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上海图书馆谱谍研究中心时指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为,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家谱,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的成都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说:“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说:“族谱证述中华民族的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
当前,正值大兴亲热之气,大倡和睦之风,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时刻,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是要建设好和谐家庭,而建设好和谐家庭的唯一依托的精神之根本就是来自于各姓氏家族家谱的凝聚力和亲和力,通过家谱、家族、家规与家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来解决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许多问题。
和谐,寄托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展中,人类追求和谐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中国,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向往和谐的民族,“和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西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和谐”的主张。可以说,“和谐”思想体现了东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国情不同、经济社会制度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和认识并非完全趋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当今有不少学者主张在诉讼内、诉讼外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化解纠纷,这应该就是当下和以后解决纠纷尤以民间纠纷的第三条道路的和特色罢了。
综上所述,足以证实家谱具有它的法律地位与社会地位。鉴此,期望着家族、家谱象强大的洪流滚滚向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社会安宁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样通过家谱、家族、家规与家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来解决那些因国家司法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力量有限或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许多问题。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内参编委会 高鹏程
二〇一〇年二月八日
原载于《今日中国论坛》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