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保存完好的传世宗谱,意外现身秦市板厂峪景区,从而披露出明朝末年民间捐资修建长城的内幕,板厂峪长城砖窑的神秘面纱也因此显露出冰山一角。2月5日,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专程赶往板厂峪,对已交由景区保存的这份传世宗谱———《高氏系谱》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神秘来客现身板厂峪
据板厂峪景区的负责人许国华介绍,2008年底,几名大连游客来到板厂峪景区,要在长城脚下祭祖。许国华听说此事后立即将这几位客人奉若上宾,热情接待了这些远道而来专程寻根祭祖的客人。听说几位客人姓“高”后,许国华激动万分:“我们村里有高家地,但却没有一户姓高的人家,原来都迁到大连去了。”而几名神秘来客在顺利达成祭祖心愿后,感动于许国华的热情好客,居然主动将随身携带着的一件宝贝拿了出来:记载着高氏先祖募资修长城事迹的《高氏系谱》,并讲述了自己祖上与板厂峪长城血脉相连的往事。临走前,他们告诉许国华,最初向景区提出祭祖要求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被拒绝,就带着《高氏系谱》及其祖上募资修长城的事迹返回大连,从此不再说与世人知。许国华对他们的热情接待让他们感受到了故土久违的亲情,以及故乡人对长城的无比热爱和尊崇,所以他们愿意把这份珍贵的传世宗谱留存在板厂峪,让故乡人能够继续传承祖辈对长城的重视与保护。
■长城砖窑唯一文字记载
2010年初,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往板厂峪景区,对这份传世宗谱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告诉我们,这份《高氏系谱》编修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其上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年),板厂峪乡耆、高氏先人高廷科与山石道参将王守道、钦差参将金斌等人倡议募捐资金修复长城,共集资白银400余两,由高廷科负责筹办材料烧制长城砖,修复了义院口关城及三座城楼,以及义院口至板厂峪一带长城。后来当地人在义院口修建三善祠,立三善碑纪念此事。如今三善祠已毁,三善碑下落不明。《高氏系谱》记载的内容正是三善碑碑文,高家后人也正是根据《高氏系谱》里的相关记载,证实高廷科之墓就在板厂峪景区,邻近高家地长城砖窑群,这才有了前来寻根祭祖一事。
董耀会说,《高氏系谱》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板厂峪长城砖窑的唯一文字记载,是对我国长城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高氏系谱》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就是修建长城的资金来源不仅有政府拨款,还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募资,而且高氏先人募资烧砖修长城的事迹一直持续到了崇祯十年。“此前人们多以为修长城是政府行为,而《高氏系谱》则披露了民间捐款修长城的事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明崇祯十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对内要镇压农民起义,对外要抵抗大举进攻的清兵,不少城墙因战火而破损倒塌,而政府显然已财力不足,无暇顾及,于是就出现了长城边上的爱国乡绅自愿捐资修建长城的事迹。高氏先人组织修建的义院口一带,是抵抗清兵的重要战场,在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破解长城砖填埋谜团
《高氏系谱》的记载也为破解板厂峪长城砖窑封存不用之谜带来了一线曙光。据了解,2002年12月,秦市的文物工作者在位于长城脚下的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附近的高家地,发现了第一座长城砖窑,窑内码放整齐的同规格古长城砖当即纠正了一个流传了上百年的说法:秦皇岛境内长城用砖来自山东、陕西等地。文物工作者们顺藤摸瓜,在其附近又陆续发现长城砖窑、石灰窑以及炼铁炉等历史遗迹66处,其中包括5座灰窑、2座铁窑,同时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古长城砖。考察发现,在板厂峪发掘的砖窑中,长城砖已烧成或将近烧成却没有开窑取砖的情况很普遍,约有80%以上的砖窑里,每窑都完好保存着约5000块长城砖,这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文物专家的重视,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为什么满窑烧制好的长城砖都被封存在砖窑内而没有取用?秦市的文物专家推测有三个可能性:一是这些砖烧好的时候长城已经修好了,没用了,于是就地掩埋作为军事储备;二是主持修建长城的官员职务调动,导致工程中断;三是战争爆发,修城的人都去守城了。但这些都是推断,并没有史料依据。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吉羊在对《高氏系谱》进行研究之后,讲出了自己的论断。他说,明崇祯十年,明朝江山已岌岌可危,全国各地战乱四起,修复长城对维护和平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因此,高氏先人很可能就是于此时封存砖窑,并举家迁至大连躲避战祸去了。此后知道板厂峪埋有长城砖窑的人家越来越少,终至于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地没有人取用长城砖建屋修路,“因为压根儿就不知道地下有砖”。(栾云鹏 刘光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