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中期齐国高氏形成,到秦朝这一时期,高姓族人虽因战乱连绵等因素而不断播迁,但大多数仍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繁衍生息。因高氏形成于齐国,所以高姓在齐国有着特殊的地位。高俣之后世代为齐国上卿。在齐国有史记载的高氏名人还有高厚、高子容、高龄、高无丕等。这一时期湖北、广东等地亦有高氏族人。据《广东通志》记载,东周显王时(前 368一前320),楚国灭掉南越国(今广东一带),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人高固归顺。高固以其才能受到楚威王的赏识,用作为宰相。在高固的辅佐下,楚国逐步强大起来,取得霸主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高固自称是齐国高氏后裔,其子孙在广东发展繁衍。
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高俣裔孙高柴,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30岁。子羔身高不满五尺,性格仁和,且多孝心,后来在卫国做宰相的子路(孔子的学生)让他做了费邑 (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长官。《古今万姓统谱》说他为人智不足,而厚有余。后世封他为共城(今河南省卫辉市)侯。另外,孟子弟子高叟亦为高侯之裔孙。
战国时,赵国(今山西省、河北省一带)有高氏族人高共。赵国初年建都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因高共为赵初人,所以可以说高氏此时已播迁至山西境内。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54年,晋国的智伯联合韩、魏进攻赵,将赵襄子包围在晋阳,时间长达一年多。晋阳城中断粮断炊,许多大臣都已起外心,对赵襄子失去君臣礼仪,多有怠慢,只有高共仍严格遵循君臣礼节。后来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围城,说服韩、魏,这样,韩、赵、魏联合一举灭掉了智伯而三分其地。赵襄子对群臣论功行赏,高共得到的奖赏最高。张孟谈疑惑不解,问:“晋阳之难,只有高共没有功劳,为何厚奖?”赵襄子说:“当晋阳危急关头,群臣都懈慢而不顾礼仪,只有高共不失人臣之礼,所以他的功劳在先。”宋朝大诗人范成大对高共极为推崇,在诗中写道:“颠沛须臾犹执礼,古来惟有一高共。”
战国末年,燕国(今北京市、河北省一带)人高渐离,因随荆轲刺秦王而闻名天下。《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高渐离擅长击筑(一种乐器),秦王嬴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在易水送行时,他击筑和唱。燕国灭亡后,他隐姓埋名,伺机报仇。后来被人发现,秦王得知他善于击筑,就熏瞎了他的眼睛,使其为己击筑。高渐离为秦王击筑时,他在筑内暗藏铅块行刺,结果没有击中秦王而被杀。
|